1995年,京城汽車集團的“京馳”轎車銷量突破兩萬輛,成為夏國最暢銷的國產轎車之一。
劉建國的辦公室里掛滿了錦旗,市領導、經銷商、甚至捷克大使館的參贊都來參觀過這座崛起的汽車王國。
然而,危機也在暗處醞釀。
九五年六月的一個暴雨夜,劉建國被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
“懂事長,出事了!”技術科長張建軍的聲音在電話里發顫,“剛接到華北地區三家4s店的反饋,有十幾輛'京馳'在高速行駛時發動機突然熄火,差點釀成事故!”
劉建國的睡意瞬間消散。
他披上外套沖進雨幕,直奔汽車廠而去。
實驗室里,約瑟夫和幾個工程師圍著一臺拆解的發動機,臉色凝重。
“油泵設計缺陷。”約瑟夫用蹩腳的中文說道,“捷克原廠的圖紙在高溫環境下供油不足,夏國的夏天比歐洲熱……”
劉建國盯著那臺被拆得七零八落的發動機,仿佛看到了剛剛樹立的品牌聲譽正在崩塌。
“召回。”他咬牙道,“所有已售車輛,全部免費檢修!”
財務總監老馬急得直搓手:“廠長,這得賠多少錢啊?”
召回事件讓新生的“京城汽車集團損失慘重,某些外國競爭對手趁機在報紙上刊登文章——《鄉鎮企業造車,終究是兒戲?》
劉建國站在廠區門口,看著空蕩蕩的停車場——原本這里每天都有幾十輛新車等待發運,現在卻只剩下幾輛待修的故障車。
“爸,或許我們可以試試這個。”身后傳來年輕的聲音。
劉建國回頭,看到兒子劉本志站在那兒,手里拿著一疊打印紙。
“這是我在華清做的畢業設計——電噴發動機改進方案。”劉本志推了推眼鏡,“傳統化油器在高海拔和高溫環境下不穩定,但電噴系統可以自動調節空燃比……”
劉建國接過圖紙,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和電路圖讓他眼花繚亂。
但最后一頁的模擬數據讓他瞳孔一縮——“……油耗降低12%,動力提升8%!……”
“你什么時候研究的這個?”
“大學四年,我一直在研究汽車電子。”劉本志笑了笑,“現在國外早就普及電噴了,咱們不能總用捷克的老技術。”
劉建國沉默良久,突然拍桌:“好!咱們自己搞電噴!”
資金緊張,一生好強的劉建國只好咬牙跟家族申請資金援助,又說服開發區管委會給予科研支持。
實驗室里,劉志遠帶著幾個大學老師同學日夜調試電路板,約瑟夫則負責機械匹配。
老技工們起初對這群“學生娃”半信半疑,直到第一臺改進后的發動機在臺架上連續運轉4時無故障,整個車間爆發出歡呼。
去年春天,第二代“京馳“上市,車尾多了個醒目的金色字母“e“——“electonicfuelinjection(電子燃油噴射)”。
發布會上,劉建國親自駕車載著市領導跑了一圈盤山公路,無論陡坡還是急彎,發動機始終平穩有力。
當晚的新聞聯播里,播音員字正腔圓地報道:“我國首款自主電噴轎車在京西劉家莊開發區'京城汽車集團'誕生,標志著國產汽車工業邁入新階段!”
市場迅速回暖,訂單如雪片般飛來。
但劉建國知道,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一天傍晚,他站在集團總部樓頂,望著遠處正在施工的“京城汽車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