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層開展督導檢查工作,向來是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稍有不慎就容易得罪人。
這樣重要而敏感的任務,劉之野思來想去,覺得交給誰都不夠穩妥。
最終,劉之野決定讓經驗老道的易援朝親自掛帥帶隊,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易援朝接到任務后,眉頭微蹙,但很快舒展開來。
他深知這次督導檢查的分量,也明白劉之野的良苦用心。
作為在基層摸爬滾打十幾年上來的老兵,他早已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既能洞察問題本質,又能把握分寸、不傷和氣。
出發前,易援朝特意召集檢查組成員開了個短會。
易援朝道:“咱們這次要像老中醫把脈,既要找準癥結,又要開對藥方。”他特意強調要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
檢查組第一站來到偏遠的山區駐地。
這個連的連長看見突然出現的檢查組,慌忙要打電話向上級匯報,被易援朝溫和而堅定地制止了。
他帶著組員直接去連食堂,瞧了一眼今天的伙食標準。
易援朝沒有當場發作,而是掏出筆記本默默記下情況……
年近不惑的易援朝是后勤部門的頂梁柱,他與宋志軍配合默契,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劉之野手下的“哼哈二將“。
這對黃金搭檔在工作中相互扶持,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將后勤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成為部門里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宋志軍與易援朝的年齡相仿,也是一名后勤能手,是劉之野特意從燕大區后勤部調上來的人才。
宋志軍為人沉穩干練,做事雷厲風行,尤其擅長物資調配與應急保障。
每當遇到緊急任務,他總能迅速組織人手,在最短時間內將所需物資調配到位。
而易援朝則心思縝密,精于賬目核算與流程優化,兩人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一次深夜突降暴雨,后勤部某基地倉庫屋頂出現滲漏。
宋志軍接到值班人員電話后,立即聯系易援朝。
兩人冒著大雨趕到現場,一個負責指揮搶修,一個清點轉移物資。
他們配合得天衣無縫,不僅保住了價值數十萬的庫存,還連夜制定了防水改造方案。
第二天清晨,當其他同事來上班時,倉庫已恢復如常,只有地面積水未干的痕跡訴說著昨夜的不尋常。
劉之野看在眼里,喜在心頭。他常對他身邊人說:“有易援朝和宋志軍在,后勤這塊我從來不用操心。”
每逢重大活動,這對搭檔總能提前做好預案,把每個細節都考慮周全。
他們就像后勤系統的定海神針,讓整個部門運轉得既高效又穩妥。
宋志軍出生于五三年,一普通農家,那會兒正是關中平原麥浪初黃的時節。
這片孕育了周文化的故土,將三千年積淀的農耕智慧與堅韌品格悄然注入他的血脈。
幼時宋志軍便跟隨父親在周原遺址旁的麥田里學耕,他懂得了“敬天法祖“的虔誠;
饑荒年月挖野菜充饑時,周公“一飯三吐哺“的故事滋養著他的精神;
離家時行囊里那包周原黃土,始終提醒著他如麥穗般既要扎根厚土又要向陽生長。
周原故地,以其獨有的厚重與質樸,在宋志軍以后的成長歲月里,賦予了悠遠的文化滋養,悄然雕琢出他扎根大地和堅韌不拔的品格輪廓。
七十年代初,懷揣著對軍營的憧憬與向往,17歲的宋志軍從家鄉參軍入伍,投身到警衛二師炮兵團警衛排,開啟了他的軍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