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不到兩年,年僅32歲的宋志軍迎來了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他被任命為師后勤部部長,成為全軍最年輕的師級后勤主官之一。
面對沉甸甸的重任,宋志軍沒有絲毫的驕傲與懈怠,反而第一時間提出“后勤就是戰斗力”的全新理念。
“同志們,后勤工作絕不是簡單的發錢發物,那是對咱們職責的誤解!
我們要確保每一分資源都精準無誤地轉化為部隊的戰斗力,讓戰士們在戰場上無后顧之憂,勇往直前!”在任職大會上,宋志軍的話語擲地有聲,每一個字都彰顯著他堅定的信念與決心,也讓大家深受觸動。
擔任師后勤部長后,宋志軍把“服務基層、保障打贏”深深烙印在心里,化作一系列開創性的舉措。
宋志軍為提升后勤機關工作效率,大力推行目標管理。
結合上級要求和部隊實際,將后勤保障任務細化分解為多個具體目標,縱向到人,橫向至邊,清晰明確每個部門、每個崗位的職責和量化任務,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考評標準。
宋志軍常說:“目標管理是提高后勤保障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們必須以目標為導向,以結果為檢驗,把各項工作做細、做實、做到位。”
在目標管理的激勵下,機關各部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工作效率顯著提升,各保障分隊保障效率明顯提高。
師后勤機關分隊的目標管理,初見成效。
提出的“目標分解科學化,過程管控精細化,激勵手段多樣化”的做法,被燕大區后勤部轉發。
總部《后勤工作通訊》第24期也予以轉發肯定。
劉之野對后勤部人員們常說:“灶臺連著戰場,鍋鏟也是鋼槍。
在部隊,伙食不僅僅是個溫飽問題,更是士氣問題。
一勺熱湯,能讓寒夜站崗的戰士暖了身子;
一道好菜,能讓訓練歸來的士兵卸下疲憊。”
作為,連劉之野都欣賞的人,宋志軍也深諳此理,他也對同志們說:“糧草通,則士氣振;伙食精,則戰力生。”
宋志軍剛上任師后勤部長時,有一次,他下部隊調研發現,全師炊事員多半是“半路出家”,沒有經過系統培訓;
不少連隊炊事班實行輪換制,無法保留骨干。
宋志軍就說:“優質的伙食保障是提升部隊戰斗力的重要基礎,每個連隊至少要有一名等級廚師。
這樣才能確保戰士們吃上可口的飯菜,為高強度的訓練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持。”
就這樣,在宋志軍的努力下,師成立了以培訓等級廚師為主的育才學校。
采取基礎理論與技能實訓結合,課堂教學與灶臺練習結合,分組教學與個人輔導結合,平時伙食與戰時野炊結合,傳統與創新結合,單兵與協同結合,應急演練與等級廚師考核的方法。
既學技術,又練戰術;既抓平時,又備戰時;
既強單人,又重協同;
既守傳統,又求創新。
培訓出能獨立執行任務,又能協作保障的復合型廚師。
近一年的時間里,以食品衛生、營養、主副食品加工及制作等技能方面的學習實踐,經地方飲食培訓管理部門的技能考試,達到三級廚師水平,頒發軍地認可的證書。
培訓一人,惠及一連。
一名等級廚師學成歸隊,帶回來的不僅是精湛的廚藝,更是一套科學的膳食管理理念。
他們教會炊事班如何搭配營養,如何利用有限食材變換花樣,如何在野外條件下做出熱乎可口的飯菜。
漸漸地,基層連隊的餐桌豐富了,戰士們的笑容多了,訓練的熱情更高了。
宋志軍在任某師后勤部長期間,該師廚師學校共培養近千名等級廚師,實現了“每個連隊有一名三級廚師”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