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設計了一種利用降落傘開傘沖擊力觸發內部卡扣、瞬間釋放大量冷媒(干冰升華)的應急降溫模塊。
周銳則協調運輸機待命,并緊急調集血漿和疫苗進行預冷處理。
第二天黎明,幾架運輸機滿載著貼著“溫控特急”標簽的白色保溫箱,飛赴最急需的洪區上空。
當這些印著“軍需大學-軍民融合應急項目”字樣的特殊空投箱穩穩落地,救援人員撬開箱蓋時,驚喜地發現里面的血漿袋依然冰冷,疫苗瓶上的溫度指示標簽顯示在安全范圍!
“成功了!”接到前線報告的周銳,重重一拳砸在桌子上,連日來的焦慮和疲憊仿佛一掃而空。
抗洪前線捷報頻傳,后方卻并非風平浪靜。
后勤系統某裝備研究所內,氣氛壓抑。
易援朝作為“三星工程”督導組成員,正在這里處理一起棘手的事件。
該所負責新型野戰炊事車定型項目的核心工程師李明,一位頗有潛力的“新星”候選人,突然提出辭職申請。
原因并非待遇,而是對某研究所僵化的管理體制和論資排輩的晉升通道感到失望。
“易處長,您瞧瞧!”李明情緒激動地拍著一疊圖紙,“這個模塊化設計,我提了半年!能大幅提高在復雜地形展開速度和熱效率!可上面呢?
一句‘年輕人要多學習,少標新立異’,就給壓下了!
現在定型方案用的還是老掉牙的結構!就因為他們資歷老,說話就算?”
更讓易援朝心驚的是,李明并非孤例。
他們所里還有幾位有才華的年輕骨干,私下里都流露出不同程度的失望。
一位技術骨干私下告訴易援朝:“三星工程是好,給了我們這些年輕人機會。
可到了具體項目,還是老一套。
功勞是老同志的,責任是我們的。
想干點突破性的?難如登天!所里那些‘老法師’,抱團抱得死死的。”
易援朝意識到,這比單純的人才流失更可怕。
這是“三星工程”倡導的“破冰”精神,在基層遭遇了無形的“暗礁”——根深蒂固的保守觀念和盤根錯節的利益格局。
人才引進了,機制創新了,但創新的活力在最后一公里被消磨、被窒息。
他連夜撰寫了一份措辭激烈的調研報告,直指研究所管理體制的積弊,并提出了“項目負責人年輕化試點”、“賦予技術骨干更大話語權”、“建立獨立于行政體系的技術評價通道”等建議。
這報告直接呈送到了劉之野的案頭。
與此同時,另一個戰場也傳來了關乎“三星工程”未來的重大消息。
由“院士孵化器”計劃重點培養、陳薇團隊的“基因工程干擾素”項目,經過抗洪救災中實際應用的初步驗證和后續完善,正式被提名申報該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如果成功,這將是后勤系統,尤其是如此年輕團隊獲得的最高科技榮譽,也是對“三星工程”成效最有力的背書!
消息傳來,軍事醫學科學院一片歡騰。
陳薇卻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看著窗外燈火闌珊的城市。
抗洪前線那些傷員的眼神,實驗室里伙伴們熬紅的雙眼,申報書上沉甸甸的期望……巨大的壓力和責任讓她幾乎喘不過氣。
陳薇知道,一旦獲獎,聚焦在她和團隊身上的目光將更加熾熱,未來的挑戰也將更加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