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燕京大會堂。
莊嚴肅穆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正在舉行。
當大會主持人洪亮地宣布:“獲得本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項目是——‘高活性基因工程干擾素系列藥物的研制及其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應用’,完成單位:軍事醫學科學院,主要完成人:陳薇……”時,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聚光燈下,身著筆挺文職干部制服的陳薇,作為第一完成人,緩步走上領獎臺。
陳薇比幾年前成熟了許多,眉宇間那份銳氣依舊,但更添了一份沉穩和堅毅。
從領導手中接過那枚沉甸甸的獎章和證書時,她的手微微有些顫抖。
臺下,陳薇的團隊成員們熱淚盈眶,拼命鼓掌。
坐在觀禮席上的周銳、王樹林,還有特意趕來的劉之野、陳國棟局長等人,眼中都充滿了欣慰和自豪。
陳薇發表了簡短的獲獎感言。她沒有過多提及技術的艱難,而是動情地說:“這份榮譽,屬于千千萬萬為了國家和人民生命安全默默奉獻的軍隊科研工作者,屬于‘三星工程’這片催生創新的沃土。
它是對過去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的鞭策。
我們將繼續以一名戰士的姿態,沖鋒在守護生命的最前沿!”
陳薇的獲獎,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巨石,其沖擊波遠超一個獎項本身。
它徹底打破了論資排輩的堅冰,證明了“三星工程”破格選拔、大膽啟用年輕人的戰略眼光無比正確。
像一劑強心針,極大地鼓舞了整個后勤系統,尤其是年輕科技工作者的士氣和信心。
那些曾經質疑陳薇“太年輕”、“資歷淺”的聲音,徹底煙消云散。
更多的“陳薇”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憑真才實學和卓越貢獻就能獲得認可的清晰路徑。
與此同時,易援朝那份關于某研究所問題的報告,也引起了劉之野的高度重視。
在他的親自督辦下,一場針對后勤科研單位深層次體制積弊的整頓拉開序幕。
幾個典型單位被列為改革試點:
項目負責人競聘上崗:打破資歷限制,有能力、有思路的年輕人可以通過公開答辯競爭項目負責人位置。
李明工程師憑借其創新的模塊化設計方案,成功競聘為新型野戰炊事車項目負責人。
技術委員會賦權:成立由資深專家和優秀青年骨干組成的獨立技術委員會,對項目技術路線、成果評價擁有重要話語權,削弱行z干預。
“容錯”機制建立:對探索性強、風險高的預研項目,允許一定程度的失敗,為真正的創新松綁。
改革的陣痛在所難免。
一些習慣了舊有秩序的老同志感到失落甚至抵觸,但大趨勢已不可逆轉。
“能者上,庸者讓”的風氣開始形成。
易援朝穿梭于各個試點單位,協調矛盾,推動落實,他親身感受到那股被釋放出來的、壓抑已久的創新活力正在基層涌動。
在高原,張建軍團隊的“雪域衛士”單兵供氧系統,經歷了無數次極端環境下的測試和改進后,終于迎來了大規模列裝的日子。
當第一批設備運抵海拔5000多米的邊防哨所,戰士們佩戴上輕便的吸氧裝置,在嚴寒缺氧的巡邏路上呼吸到充足氧氣時,那種發自肺腑的笑容和敬禮,讓張建軍這位曾經的“落榜者”淚流滿面。
“這輩子,值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