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圈這個漩渦里,從來沒有人能真正做到獨善其身。
無論你是初出茅廬的新人,還是站在金字塔尖的頂流,只要身處這個圈子,就難逃各種緋聞的糾纏。
有些是陳年舊賬被人翻出,帶著確鑿的證據來實錘。
有些則是憑空捏造的謊言,像藤蔓一樣纏繞過來,讓人防不勝防。
今天可能因為一張錯位照片被傳緋聞,明天可能因為一句無心之言被解讀成“內涵同行”,后天又可能因為沒給前輩讓路被罵“耍大牌”。
這是娛樂圈的生存常態。
刀光劍影從來都藏在聚光燈下。
就拿周樂來說,他向來不是個愛在公共場合隨意發聲的人,但凡是從他嘴里說出來的話,背后必然有實打實的證據支撐,絕無空穴來風。
他見過太多因為“嘴快”栽跟頭的例子。
有演員在采訪里隨口吐槽某部劇的制作粗糙,結果被扒出是自己當年拒演的本子,反被嘲諷“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有導演在酒局上吹噓自己“淘汰了流量明星”,轉頭就被扒出是對方嫌片酬低沒接,最后只能公開道歉。
這些都是前車之鑒。
當然,即便是有證據,說話也得拿捏好分寸。
比如,他總會把具體的人名換成“某演員”這樣的代稱。
這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不給人落口實。
“樂哥,現在‘某演員’這三個字,幾乎成了你的專屬代名詞了吧”
聊起在圈內說話的尺度時,周野臉上帶著幾分好奇,看向一旁的周樂。
此時他們正坐在劇組的休息棚里,外面飄著小雪,棚里燒著爐子,空氣里彌漫著咖啡和暖寶寶的味道。
“可不是嘛,”周樂笑了笑,拿起桌上的保溫杯抿了一口,解釋道,“所以我才總用這個代稱。記得以前聽相聲打發時間,迷迷糊糊快睡著的時候,聽到郭德綱在段子里說過一段話。
說相聲講故事的時候,總得落到一個具體的人身上,這樣才能讓觀眾有代入感,但這種代入感,是讓觀眾以第三視角去感受的。
可要是直接指著臺下某個觀眾的鼻子開講,估計沒說兩句,臺下的菜刀就得飛上臺了。”
他頓了頓,手指在杯沿輕輕摩挲著,繼續說道:“所以啊,這種時候就得用個有代表性的詞兒。我不明著說名字,可觀眾一聽這代號,結合背后的故事,自然就能對號入坐。
你看那些營銷號寫八卦,不也愛用頂流a、小b嗎道理是一樣的——既滿足了大家的窺探欲,又沒把話說死,真要有人較真,還能解釋成藝術加工。”
周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可這樣會不會有人覺得你陰陽怪氣我之前就看到有網友說,某演員這個詞被你用得跟內涵暗號似的。”
周樂挑了挑眉,笑意里帶著幾分坦蕩:“陰陽怪氣就陰陽怪氣唄,總比直接點名吵架強。
放心,那些把這當流量密碼的人,根本不會覺得被冒犯。畢竟,就算我不說,大家私下里也都這么議論。你以為那些明星團隊私下里沒扒過同行的料只不過他們不說,我替他們說出來了而已。
但要是真有人覺得被冒犯了……說實話,他們平常議論我的時候可沒少下功夫。我這頂多算是把他們的話攢到一塊兒,集中回應一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