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獎也確實有這個底氣成為中國文壇第一大獎。
首先,創立者茅盾先生過世前是文學工作者里職務地位最高的。
其次,獎金高,對于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高得離譜。
當初茅盾先生把全部積蓄20萬拿出來,利息用來給獲獎者發獎金,每個人的獎金高達3000塊之巨,現在的銀行利息也是真的高。
3000塊對于魏明來說是九牛身上一根毛,但卻是普通工人五年的工資,很多創作者幾年時間寫一部長篇賺的全部稿費可能都沒這么多。
同時代的諾貝爾文學獎更厲害,100萬瑞典克朗,相當于一名瑞典教授20年的工資。
而且茅獎的獎金后面還一直在漲,11年在李嘉成的贊助下,更是直接從5萬漲到了50萬,劉振云的《一句頂一萬句》恰好是這一屆的茅獎得主。
雖然后面幾屆茅獎有些水,最后一部有影響力的茅獎作品就是梁曉生的《人世間》,但這獎金額度依然是冠絕當代的,引無數人趨之若鶩。
而且獎水,可能是真的沒有那么多優秀的長篇文學作品了。
“小魏老師。”魏明進了大會堂首先就看到了熟人,北大77中文系的陳健功,也是作協成員。
“老陳!”魏明熱情地跟他聊了兩句,陳健功如今是燕京市文聯的專業作家,可惜后來基本就是走仕途了,沒有留下足夠有影響力的作品,殊為可惜,他們這三屆中文系學子,文壇成就最大的反而是在學校期間并不顯山露水的劉振云。
“小魏老師,我代表北大中文系可都等著你拿獎呢。”陳健功最后對魏明說,他看起來比魏明還自信。
其實進入會場落座之后,魏明也差不多能確定,自己大概率是拿獎了。
因為他左邊是82歲,一頭銀發的姚雪垠姚老,
右邊是寫《芙蓉鎮》的古華,才40歲,在文壇算是少壯派。
古華在講習所學習的時候魏明請他們吃過飯,而且魏明對《芙蓉鎮》評價很高,認為是第一屆茅獎得主里最優秀的一部,不過魏明對古華倒是客客氣氣,不顯多么親近。
魏明覺得出軌女編輯姑且算你男人本色,出國變成外國人也不是什么值得喊打喊殺的事,但你為了賺錢昧著良心寫一些蹭熱度博眼球的東西,這就有些過分了,他老人家還是你湖南老鄉呢。
另外跟他們坐在一起的還有寫《東方》《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魏巍,寫《將軍吟》的莫應豐,寫《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周克芹。
魏明看到寫《冬天里的春天》李國文坐在了后面,不禁為他感到一絲遺憾。
雖然茅獎獲獎作品數量并沒有做限制,但顯然評委們也知道物以稀為貴,所以最終限制在了“六”這個數字。
這一排的人除了他們六個,基本都是文聯和作協的領導。
才剛剛過完21歲生日的魏明在這群人里面還是顯得太年輕了。
還好魏明在農村待了幾個月,勞心又勞力士,身上臉上沒那么精致了,多了一分厚重沉穩。
巴老因為身體原因沒能來到現場,主持頒獎的是周揚,他在講話中提出要堅持雙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并推動藝術評論工作的開展巴拉巴拉。
藝術評論可是全國大學中文系很多學生的出路和生計,寫不出文學,還評不了文學嗎。
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前搖,總算到了正式頒獎環節,現場很多人都參與了評獎工作,或者跟評獎人關系不錯,所以公布結果的時候并沒有引起太多驚訝。
要不是魏明前段時間人在外地,憑借他的文壇人脈也早就知道結果了。
只是讓人沒想到的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是第一個被提到的的作品,魏明也是第一個上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