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荒謬的殺人動機(求票抽獎)
dna技術雖然在九十年代末,就開始逐漸登上了刑偵辦案的舞臺,漸漸成為公安部門的一把大殺器。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項技術就無所不能了。
因為在此之前,有太多的舊案積案了,最難的不是利用dna技術對這些懸案的勘查證據進行補檢。
最難的是如何尋找到尚未落網的犯罪嫌疑人的dna樣本,和證據進行比對,從而鎖定目標。
一般有的放矢的話比較好辦,但針對那些目標完全不確定的案件,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全國聯網的dna資料庫。
這樣就能不受地域限制地進行匹配比對了,大大提高效率。
但問題在於,全國十幾億人口,根本不可能去建立一個如此龐大的資料庫。
即便后來dna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檢測成本還是非常高昂的。
所以通常情況下,會錄入dna信息的,基本都是那些涉及命案的服刑人員。
而黃牛鄉那個高中生的案子,就是和后來建立的資料庫有關。
周奕想起來,一七還是一八年的時候,當時省里內部開過一次分享座談會,就是關於接入全國dna資料庫的相關工作。
當時身為檔案管理員的老周同志也去聽了,就坐在會場的一個角落里。
臺上的主講人分享了一個利用dna資料庫,偵破一宗近三十年前的積案的案例。
說是西北某省在八十年代末,發生了一起命案,一個品學兼優的高中生,被害后被棄尸於自家牛棚。
案件遲遲未能偵破,唯一的有效線索,是法醫在被害人的指甲縫里,發現了一些帶血的皮膚組織。
基本可以認為,是被害人臨死前抓傷過兇手而留下的。
但是警方始終未能找到可疑的嫌疑目標。
零四年的時候,當地警方對保留樣本進行了dna檢測,同時又對被害人所有的關聯人,都進行了樣本檢測。
結果是,沒有一個樣本和證據樣本是相匹配的。
於是案件再度擱置。
直到十二年后,在跨省市的dna資料庫聯網之中,鄰省辦案人員意外發現,當地某市在半年前收監的一名犯人,和多年前那宗案件的證據樣本存在親緣關係。
於是警方立刻重啟案件,展開調查,最終順藤摸瓜,找到了這名在押人員的父親,經過dna鑑定比對,確認他就是當年那起案件的兇手。
而此時,距離案件發生,已經過去了快三十年。
兇手被捕的時候,也已經是個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辦案人員對兇手進行了審訊,才從對方口中得知了一個荒誕無比的真相。
三十年前,兇手是個收黃豆的販子,平日里走街串巷,下鄉收黃豆,然后專門供給鄉鎮上的豆腐作坊。
這活其實也就是掙個辛苦錢,因為當年的主要糧食類型是國家通過糧油站收購為主,但實際情況是收購有限額,供需不平衡。
所以大部分農民種的糧食其實需要自己解決售賣的問題,才有了這種職業的存在。
案發當天,兇手徒步經過被害人居住的村莊,其原本的目的是想收購一些黃豆。
由於農村地廣人稀,加上被害人的家靠近當時的一條主路,因此兇手去的第一戶人家,就是被害人的家。
原本兇手見對方家里沒大人,是準備走的。
正好看見被害人在做功課,就隨口和對方聊了兩句。
就是這短短的兩三分鐘,導致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兇手問被害人,看你這么用功,學習成績一定不差吧。
被害人回答,挺好的。
兇手問,那能考上大學不
被害人回答,考大學肯定沒問題。等到時候大學畢業了,自己就能找份好工作,到時候就可以把爹媽和小妹都接到城里過好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