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發的升遷之路,對他的認知沖擊是無比巨大的。
因為這不同于田埂間的慷慨激昂,這是實實在在的知識改變命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所以讀書就能有文化,有文化就可以出人頭地、飛黃騰達,這個觀念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海里。
這也是他為什么堅持要讓苗鐵軍、苗壯這些苗家子弟去念書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已經沒有機會了,他不想讓苗家的下一代也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只可惜,他只知道通往成功的方向,卻不知道通往成功的方法。
他以為只要把孩子們送去學校上課,他們自然就有一天能像王國發一樣發達了。
就像種地,他以為把種子埋進去,來年就能長出茂盛的莊稼來。
顯然這根本就不可能,事實也證明了,西坪溝的年代這代人,即便上過學,也沒有一個有出息的。
這也是他和陸國華最大的區別。
陸國華教孩子,不是單純教他們課本上的那些知識,去應付考試。
而是耐心地教導他們學習的意義是什么,學習的方法是什么,去打破這片黃土地對他們的認知牢籠,讓他們在學習中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而產生強大的自驅力。
盡管陸國華只教小學,但他就像一個武學大師一樣,在給楊家屯的這些孩子們易經洗髓,再塑根骨。
這些事是需要有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決心的,不是簡單的把人丟學校就行的。
所以陸國華讓這個小村落走出了好幾位大學生,這些人進入社會后的成就和能量,會反哺,會影響楊家屯的人的思想,會讓這里的人潛移默化的認識到什么叫知識改變命運。
事實上,從上次修屋頂那其樂融融的景象,說明楊家屯的人已經意識到了陸老師對村子的重要性,他們是發自內心地尊敬陸國華夫婦,并且用農村人最質樸的出力幫忙來表達感謝。
而苗東方不懂這些,他雖然從這些知青身上看見了自己的渺小和西坪溝的落后,也想要改變村子落后的現狀。
但那都是他的表象,骨子里,他還是一個封建陳腐的農村思想。
從金翠萍生苗曉麗這件事情上,他的真面目就藏不住了。
除了王國發這批外,后來又來過兩批知青,但又因為種種原因政策,來的人又走了。
最后留在西坪溝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金翠萍,另一個是個叫劉洪的小伙子。
留下的原因無他,這兩人和當地人結婚了,自然也就走不了了。
只可惜,最后這兩人都魂歸異鄉,埋在了這片黃土地之下。
劉洪死得早,結婚沒兩年就死了,當時醫療條件有限,連人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只知道是得了什么怪病,高燒不退。
不過周奕從劉洪之前腳被鐮刀割傷的細節推測,可能是傷口感染導致的。
然后就是金翠萍了。
苗東方說,當初跟金翠萍好,是他主動追求的對方。
因為他以為,如果跟金翠萍結婚了,說不定哪天就能跟著她一起離開這個小山村了。
當年不像現在,人可以想去哪兒生活就去哪兒生活,你的戶口關系在哪里,你人就得在哪里。
他以為,有天能憑借家屬身份,把他的戶口也給調走,調到金翠萍的家鄉。
但后來結了婚,他三番五次跑去鎮上問,才知道事情好像并非他想的這么簡單。
即便金翠萍真的可以返鄉回城,政策方面,她能帶回城市的,只能是身為子女的苗曉麗,而不是身為配偶的他苗東方。
這對他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就像一個努力備考的學生,臨到頭了發現自己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苗曉麗記憶中,關于父親對母親的種種暴力行為,表面上看起來是金翠萍不能生孩子了。
但苗東方自述,他真正恨的,是金翠萍“騙”了自己,讓他喪失了走出去見識整個世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