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蹊田而奪之牛
把自己的物品都安置好,兩人分別躺在自己的床榻上開始小憩。
聽著窗外越來越大的雨聲,陸北顧的思緒有些飄忽。
兩個月的時間,考完四州聯考,就要州試了。
如果能順利通過州試拿到解額,他就能夠走出四川,前往開封參加禮部的省試,也就是那場著名的“千年龍虎榜”。
而未來呢?
廟堂會有什么變化?
他的路又該怎么走?
現在想這些,似乎有些為時過早,但今天周明遠既然提起了廟堂里的事,就令他難免不去想這些事情。
天圣二年的宋祁、宋庠、鄭戩、葉清臣是一個小圈子,天圣五年的王堯臣、韓琦、文彥博、包拯又是一個小圈子。
此時的他腦海里忽然飄出了一句站長的著名臺詞。
——“沒有人情的政治是短命的。”
不管愿不愿意承認,事實就是,不管是誰,在廟堂上沒有自己的圈子都很難生存下去。
而同年,通常是這個時代最有用,也是最容易形成朋黨的圈子。
不過朋黨一旦形成,無論組成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都會走向黨同伐異的結局,這在大宋的廟堂上乃至整個華夏古代歷史,可謂是屢見不鮮。
陸北顧從周明遠剛才所言天圣二年與天圣五年兩個小圈子之爭,忽然想到了未來會發生的一件大事。
“沒記錯的話,包拯幾年后好像就盯上了三司使這個位置,在韓琦的支持下把張方平搞了下去。”
《三朝名臣言行錄》里面明確記載了韓琦說過“諸人欲以進奏院事傾正黨,張方平、宋祁、王拱辰皆同力以排”,以及“慶歷中,韓琦與杜衍、富弼、范仲淹同心輔政,更革弊事,援引正人。時張方平、錢明逸、王拱辰為兩制,皆歷中丞,故杜祁公而下,為三人者排逐,指為朋黨”。
所以,韓琦與張方平的不對付,是由來已久的。
現在是嘉祐元年,今年張方平會復任三司使,與范祥一起挽救瀕危的大宋財政,而眼下韓琦還未回到中樞,要到嘉祐三年才拜相,開啟屬于他的十年秉政時代。
再過三年,隨著大宋財政的基本穩定以及韓琦的拜相,很快雙方之間的爭斗就會發生了。
所有身居高位的人,廟堂斗爭這種事情都是避不開的。
而人的行為往往基于自身利益,很難以用非黑即白的單純標準去判定。
所以不能用感情上的遠近親疏,以及平常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觀點,來思考這些廟堂上的事情。
譬如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