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三難”
——來自“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的邀戰!
陸北顧的心臟猛地一跳,一股巨大的壓力與前所未有的興奮感瞬間攫住了他。
州試前的最后沖刺,在這一刻,陡然被提升到了與當世文豪論劍爭鋒的高度!
他鄭重地把蘇洵的《項籍論》接了過來。
“驚世之論不敢當,但在下愿意盡力一試。”
松濤齋內的燭火在眾人屏息的注視下,不安地跳躍著。
他低頭看向手中的紙張。
陸北顧逐字逐句地閱讀著蘇洵的《項籍論》,文章不長,卻鋒芒畢露。
蘇洵以其一貫的雄健筆力,直指項籍的核心缺陷,也就是“無取天下之慮”。
他分析巨鹿之戰時的天下格局,認為項籍雖破釜沉舟,一戰摧垮秦軍主力,威震諸侯,卻犯了戰略上的致命錯誤——被章邯釘死在河北戰場,未能及時抽身西進,直搗咸陽。
蘇洵斷言,若項籍當時能舍巨鹿之纏斗,親率精銳疾馳入關,據秦之根本,收其府庫,則天下形勢將截然不同。
此論的核心在于“戰略重心”的選擇,蘇洵認為項籍空有“百戰百勝之才”,卻缺乏統攬全局、直擊要害的“取天下之慮”,其敗亡,非戰之罪,實乃格局之限。
陸北顧合上文稿,心中思緒翻涌。
蘇洵的分析不可謂不犀利,而這種“復盤歷史、假設推演”的論證方式,本身也充滿了思辨的魅力,令人拍案。
然而,陸北顧的腦海中,卻浮現出后世無數史家對楚漢戰爭的剖析,以及現代戰略思維的視角。
他認為,蘇洵這篇《項籍論》的論點雖強,但并非無懈可擊。
此時,書齋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陸北顧的身上,等待著他的回應。
“蘇先生此論,鞭辟入里,發人深省!”
陸北顧開口:“以巨鹿之戰為轉折,剖析項籍戰略之失,點明其‘無取天下之慮’的根本缺陷,我深以為然。”
他先是肯定了蘇洵的核心觀點,表示認同項籍格局不足的判斷。
蘇洵微微頷首,但眼神中的探詢并未消散,他知道這只是鋪墊。
陸北顧話鋒一轉,語氣變得更為凝重:“然則,蘇先生所設‘棄巨鹿而疾趨咸陽’之策,我以為雖為奇謀,卻隱有三大難處,恐難如蘇先生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