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陰陽矛盾
松濤閣內,燈火煌煌,茶香氤氳。
曾鞏對張載、二程新思路“縹緲近道”、“活潑似禪”、“簡化了禮”的質疑,讓氣氛一時凝滯。
而剛才就在這種微妙的凝滯氛圍里,陸北顧開口,讓眾人關注的焦點,轉移到了他身上。
陸北顧口中的濂溪先生,指的是“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頤。
在現代,周敦頤為人所知,主要原因是他那篇被選入語文課本的《愛蓮說》。
但實際上,周敦頤作為哲學家的成就,是遠大于文學家的。
他作為理學的開山鼻祖,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是二程和朱熹將理學這座大廈構建完整所必需的地基,更是構成理學學術體系的重要內容。
可以說,沒有周敦頤的開創,就沒有理學的誕生。
而在嘉祐元年這個時間點,“北宋五子”里面,相比于年輕一代的張載、程顥、程頤,年齡較大的周敦頤和邵雍的哲學思想,無疑是更加成熟的。
但邵雍的哲學思想,比較偏向于玄奧的讖緯之術,或者說神神叨叨。
因此,周敦頤以《太極圖說》為核心哲學體系,也是陸北顧在目前唯一能拿來背書,并且容易被眾人所理解、接受的思想了。
“《太極圖說》有言‘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然學生愚鈍,常思這陰陽二氣,何以能‘動而生’、‘靜而生’其內在之機樞,究竟為何”
聽著陸北顧的陳述,眾人不由地想到,這個年輕人,竟然對濂溪先生思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松濤閣內,一時落針可聞。
青松社眾人不管信不信,都在屏息凝神,等待著陸北顧的“高論”。
“學生曾經反復揣摩,直到得高人教導,方才有所領悟。”
陸北顧從旁邊擺放著的棋罐里分別拿起一枚黑棋,一枚白棋,將它們輕輕相抵。
“濂溪先生所言‘動靜互根’,其‘根’便在這陰陽二氣本身,而學生以為,太極流轉,陰陽相生,這世間萬物的陰陽,非止是兩種不同的‘氣’,更如同那楚人鬻賣的矛與盾!”
“矛利,故需盾堅;盾堅,故促矛更利。無矛之利,盾之堅無所顯;無盾之堅,矛之利無所試。此二者,看似對立,實則互為依存,缺一不可。其對立之勢,正是推動萬事萬物轉變、相生的動因。”
陸北顧所言,自然是偉人著名的《矛盾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