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的目光先落在恭敬侍立的二程身上,微微頷首道:“你們來了。”
“先生。”程顥行禮后引薦道:“這位是蜀中舉子陸北顧,今歲入京備考,暫居天清寺。他雖年少,然見識不凡,前幾日在青松社聚會時深得歐陽公贊賞。再加上素來仰慕先生道德文章,尤對先生《太極圖說》中『無極而太極』丶『動靜互根』之理心向往之,故今日學生斗膽攜其前來拜謁。”
周敦頤的目光在陸北顧身上停留了片刻,陸北顧不知道是不是錯覺,他感到一種被“看見”的感覺,仿佛自己那些紛繁復雜的念頭,在這位智者面前都無所遁形。
他連忙整理心緒,深深一揖:“蜀中后學陸北顧,拜見濂溪先生。”
周敦頤的臉上露出笑意,如古井微瀾。
他側身讓開門口:“不必多禮,既是伯淳丶正叔引薦,又得歐陽公稱許,想必是少年俊彥.室外風寒,進來說話吧。”
“謝先生。”
三人齊聲道謝,魚貫而入。
書房內陳設極為簡樸,甚至可以說有些清寒。
四壁皆是書架,堆滿了層層迭迭的書籍卷軸,空氣中彌漫著陳年書卷的味道,稱不上好聞。
臨窗一張寬大的書案,上面整齊地擺放著文房四寶,一迭寫滿字跡的稿紙被鎮紙壓著,墨跡猶新,顯然主人剛才還在伏案著述。
最引人注目的是墻上懸掛的一幅手繪的《太極圖》。
圖旁還有數行小字注釋,筆法古拙,闡述著“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等精微奧義。
整個書房,除了書卷丶筆墨和這幅圖,幾乎再無他物,卻自有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感覺。
周敦頤示意他們在靠墻的幾張木凳上坐下,自己則坐回書案后的主位。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陸北顧身上,開門見山地問道。
“陸小友自蜀中來,蜀道之難,青天可上,然不乏英才,不知小友師承何人?所讀何書?于『無極而太極』之旨,又有何見地?”
周敦頤這話看似尋常寒暄,實則層層遞進,直指核心。
問籍貫師承是了解根基,問所讀何書是探查其學問路徑,最后直接問對《太極圖說》核心命題的理解,則是真正的考校,也是引導對話進入深奧處的契機。
“學生師承白沙先生李畋,雜覽經史子集,亦涉獵釋氏經論四川雖處西南,然自唐末五代,興學重教,士風為之一振。學生身處其間,耳濡目染,常思圣賢之道與時務之變,然根器淺薄,未得門徑,唯知博覽慎思,不敢偏執一隅。”
接著,陸北顧的目光掃過墻上那幅蘊含宇宙玄機的《太極圖》,緩緩道。
“至于先生所問『無極而太極』之旨,學生愚鈍,斗膽妄言。”
陸北顧將心中醞釀已久的理解,結合他所知的歷史流變與哲學思考,和盤托出。
“昔《易》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言宇宙生化之序;老子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破有無相生之玄機;漢儒如鄭玄諸公注疏,于『太極』多釋為『元氣未分』之混沌;魏晉玄風熾盛,王弼倡『貴無』,以『無』為萬物本體,然其論或流于玄虛空寂,與儒家經世之旨漸行漸遠;至于釋氏,其『空』丶『性空緣起』之說,亦言萬象皆空,本體寂然,然其弊,或易使人沉溺虛無,遺落人倫物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