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持守中正,立定人極
陸北顧先是快速梳理了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關于宇宙本體的主要思想脈絡,點明了玄學和佛學在“有無”和“體用”問題上的貢獻與偏失。
周敦頤微微點頭,顯然認同他對思想史流變的把握,也明白眼前這個年輕人確實有見識。
陸北顧話鋒一轉,指向墻上那幅圖的核心:“先生立『無極而太極』,學生淺見,實有破有立,貫通有無,熔鑄儒道之精髓。”
“此『無極』,非釋氏之頑空,亦非王弼玄談之絕對虛無。它無形無象,無聲無臭,至微至妙,是超越具體形質丶不可名狀的狀態,近乎老子『無』之境界,卻非終點。”
陸北顧指向下方陰陽魚:“此『太極』,乃『無極』所蘊涵丶所顯發之至極之理丶生生不息之動能,『無極而太極』意謂這至高的丶無形的本源,必然內在地蘊含著那化生萬物的至極之理。”
“而『無極』非空,『太極』亦非實有之具體物,二者實乃一體之兩面,『無極』言其本體之超越與無形,『太極』言其內在動能與理則之顯發。”
“正如《易傳》所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無極』近乎形上之道體,而『太極』則是此道體所蘊含的丶必將顯發為形下萬物之總法則。”
陸北顧努力用清晰的語言闡釋他對于“體用不二”丶“有無相即”哲理的理解。
這對于普通人來講,理解起來可能有點困難,會有一種“每個字我都懂,但連在一起怎麼就聽不懂了”的疑惑。
嗯,交流哲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跟交流數學是差不多的。
聽著陸北顧的話語,周敦頤原本緊繃著的臉龐稍稍松懈了起來。
“先生此說。”陸北顧的語氣帶著由衷地敬佩,“既以『無極』肯定了宇宙本原的超越性與終極性,避免了漢儒將『太極』僅視為混沌元氣的局限;又以『太極』確立了此本原內在的丶必然的創生力,避免了玄學丶佛學可能導向的虛無寂滅之弊,可謂動靜互根。”
陸北顧的解讀清晰地將周敦頤的思想定位在吸收道家關于“無”的本體論思辨和宇宙生成模式,以及佛學對心性丶本體的深刻探討,點明了“無極而太極”對解決漢儒宇宙論粗疏丶玄學佛學易流于空疏的雙重超越性,并突出了其“動靜互根”的辯證思維核心。
書房內一片寂靜,只有窗外風吹竹葉的聲音傳來。
“善!”
周敦頤靜靜地聽著,等到陸北顧說完,方才說道。
“小友博覽而能思,融通而有見,能窺此門徑一二,殊為難得。尤可貴者,能見『動靜互根』之理,乃生化之機樞。”
他對陸北顧的悟性給予了肯定,尤其贊賞其抓住了“動靜互根”這一關鍵,隨后道。
“所謂『無極而太極』,乃『動靜互根』之本。靜為無極之體,動為太極之用,靜中含動之機,動依靜之本。宇宙萬物,皆由此『動靜互根』之理,自無極而太極,陰陽分,五行布,化生無窮。”
這就是周敦頤哲學思想的根本所在了。
他將宇宙生成論與儒家倫理價值,也就是“人極”的確立,貫通于一個宏大精微的體系之中,從而用這套體系解釋了天地萬物運行與人道倫理樹立,皆有其形上之根基與內在之條理。
“然知『動靜互根』之易,行『主靜立極』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