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看著他繼續說道:“萬象紛紜,世務膠擾,人心易為物欲所遷,如風中燭火,搖曳不定。縱知無極太極丶動靜互根之理,若心不能定,性不能澄,則理終是理,與己何干?終不免隨波逐流,或溺于虛無,或陷于功利。”
他的目光掃過程顥丶程頤,最后又落回陸北顧身上。
“故《易》曰:『君子以懲忿窒欲。』吾嘗言:『無欲故靜。』此『靜』,非枯木死灰之靜,乃廓然大公丶物來順應之靜。心中無私欲攪擾,則如明鏡止水,萬象過而本體自明,天理自現。”
“若是能主此靜,方才能識得萬物一體之仁,方能于紛繁世務中,持守中正,立定人極。此乃由天道而人道,由知『無極太極』而行『主靜立極』之要旨。”
周敦頤清晰地闡釋了“主靜”與“立人極”的關系,將宇宙本體論與道德實踐論緊密連接,其“無欲故靜”“廓然大公”“物來順應”等語,既是心性修養的方法,也是應對世間萬變的根本態度。
簡單來說,周敦頤認為宇宙論最終是要落實到心性論與工夫論上面的。
“小友年少,氣血充沛,故而心神亦喜動不喜靜,長此以往,難免心猿難控丶意馬不收。”
周敦頤看著陸北顧問道:“既來我處,不妨隨我修『主靜立極』之法?”
周敦頤看出了陸北顧對于很多問題都是有自己理解的,他也并不打算初次見面,就強求對方有什麼思想轉變,反而把話題轉向了另一個方向。
聽聞此言,陸北顧陷入了猶豫。
周敦頤寥寥數語,確實是有道理的.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事矛盾中,持守中正平和的心態,保持內心的定力?
捫心自問,自從在州試里高中解元后,他便有了些意氣風發之感。
這并不奇怪,因為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古代,雖然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陸北顧的年齡都不算大,心性更稱不上完全成熟,依舊保留著少年氣。
所以,就難免被世事所擾。
而這種情況,對于他專心備考禮部省試是不利的。
哪怕陸北顧一直在努力學習,路上也不曾停歇,但他現在因為自身完全自由而表現出的狀態,跟他被關在州學里苦學的狀態,確實是有細微差異的。
而禮部省試的結果,往往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句話的真切體現。
好在這時候還不晚,被周敦頤一番話點醒后,陸北顧馬上意識到了自身問題之所在。
他確實有很多知識,他確實很有學習天賦,但他如果想要考中進士,那麼確實需要調整一下心態。
罷了,來都來了,學學周敦頤的工夫論也沒什麼壞處。
陸北顧作揖道:“先生言『主靜立極,無欲故靜』確實是內心應對紛紜世事時應有的狀態,然此『靜』功,知易行難,學生愚鈍,還望先生不吝指教!”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