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便是一連串生僻典故與華麗辭藻,氣勢磅礴地論述“富國必先強兵,強兵必資厚財”,其文采斐然,辭藻驚人,旁徵博引,令人眼花繚亂。
然而,細究其核心論點,實則是將“開源”置于絕對優先,對“節流”特別是裁抑“三冗”這一最棘手也最根本的問題,卻著墨甚少,或僅以“汰冗選精”一語帶過,顯得避重就輕。
其同窗陳屬丶魏功達的策論亦沾染“太學體”習氣,文辭華美,但或過于理想化,或流于空泛議論,對具體實務的把握遠不如劉幾,更遑論陸北顧的務實。
一個時辰倏忽而過。
“時辰到,擱筆!”
雙方都有人不情不愿地停筆,吏員迅速上前收卷。
接下來是漫長而緊張的判卷。
翰林院學士丶國子監博士丶太學博士組成的“判卷團”圍攏在案前,低聲討論,時而爭論。
終于,主裁老儒手持結果,走到堂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時務策二十道,評等結果如下——”
“國子監。”
“程顥:甲下一,乙上六,乙中八,乙下五。”
“程頤:乙上五,乙中九,乙下六。”
“陸北顧:甲下三,乙上十,乙中七。”
國子監總評:甲下四道,乙上二十一道,乙中二十四道,乙下十一道。
“太學。”
“劉幾:甲下三,乙上九,乙中八。”
“陳屬:乙上四,乙中十,乙下六。”
“魏功達:乙上三,乙中八,乙下九。”
太學總評:甲下三道,乙上十六道,乙中二十六道,乙下十五道。
主裁老儒環視全場,吐字很清楚:“依合議,綜合等第高下與數量,此輪時務策——國子監勝!”
劉幾擰起了眉頭。
國子監這三人在時務策方面的綜合實力,有點出乎他的預料。
他個人三道甲下,九道乙上,竟還在團隊總評上敗給了國子監?
尤其是那個他從來都沒聽過名字的陸北顧,竟然在時務策上壓了他一頭?
太學另外兩人的面色也有些難堪,本以為手拿把掐就能揚名立萬的比試,在第三輪,他倆竟然成了拖后腿的了。
原本閉目養神的胡瑗也睜開了眼睛,目光在陸北顧身上停留良久,復又掃過面色凝重的劉幾,眉頭微不可察地蹙起。
“三輪比試已畢。”
主裁老儒的聲音壓下騷動:“國子監與太學,帖經平,墨義太學勝,時務策國子監勝,雙方平手!”
——又是平手!
這結果,將最后的懸念推向了頂峰。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