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論漢唐以來吏治得失》【三更求月票!】
與兄長不同,程頤臉上則浮現出明顯的不認同,甚至有些惱怒。
他認為陸北顧過分夸大了胥吏的作用,將“胥吏”這等微末之人與至高無上的“天理”、“德性”相提并論,簡直是對圣賢之道的褻瀆和矮化。
在程頤心中,只要士大夫堅持正心誠意,格物致知,體悟天理,以道德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感化,那些胥吏的惡行自然會被滌蕩。
陸北顧這種過于強調現實污穢、忽視道德本源力量的觀點,在程頤看來是舍本逐末,甚至有些“功利”的嫌疑。
程頤嘴唇動了動,似乎想反駁,但看著兄長凝重的神色,終究沒有立刻出聲。
“哎”
歐陽修長嘆了一口氣。
作為歷經宦海沉浮、洞悉世情的老臣,他比在座任何人都更清楚胥吏之害的根深蒂固和難以拔除。
慶歷新政的許多挫折,何嘗不是敗在了地方胥吏的陽奉陰違和層層盤剝之下
他看著眼前這個年輕的舉子,心中既感震驚于其洞察之深、眼光之毒,又涌起一股深沉的無力感.這“吏治”二字,談何容易!
這時候,張載卻開口了。
“我認同陸賢弟此論!法度、教化皆為舟楫,然若無善操舟楫之良吏,縱有寶船,亦將傾覆于溝渠!”
雖然大名鼎鼎“橫渠四句”此時還未問世。
但張載向來關注現實民生,陸北顧這番立足于底層執行困境的論述,與他早就埋下心底的“為生民立命”的志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沉默許久的王安石,這時候開口問道。
“那依你之見,這胥吏之弊,根在何處又當如何‘整肅’”
“王公問到了根子上。”
陸北顧沉吟片刻說道:“在下以為,今世之事,古已有之。欲究其根源,破其困局,非深究史鑒、察其得失不可.這胥吏之弊,非一朝一夕之疾,乃是千百年郡縣制下,官、吏、民三者關系失衡所累積的沉疴。”
“此間思緒繁多,言語實難說清,不如屬文以記。”
陸北顧對著侍立一旁的清風樓仆役朗聲道。
“煩請取筆墨紙硯來!”
仆役很快奉上筆墨紙硯,在陸北顧身前的案幾上鋪開一張上好的宣紙。
陸北顧挽起袖子,從容研墨。
隨后,他凝神靜氣片刻,提筆蘸墨,手腕懸空,筆鋒沉穩地落于紙上。
陸北顧運筆極快,一行行清勁有力的行楷躍然紙上。
“《論漢唐以來吏治得失》
蓋聞牧萬民者,首在擇吏;擇良吏者,樞在明法。自嬴秦裂封建而置郡縣,百代因之若砥柱,然肌理代殊,得失粲然,足為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