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數十年間,“見錢法”因其“按市價、付硬通貨、保信用”等理念的先進性,被韓琦、薛向等人屢屢提起并試圖局部恢復,卻又總因“國用不足”的現實和強大的反對聲浪而步履維艱,難以徹底推行。
總而言之,眼下三司的困境,就在于施行“見錢法”既沒有足夠的銅錢,也沒有方法規避“入中法”的種種弊端。
而陸北顧的方法本質上還是取“見錢法”的精髓,即保障商人利益,確保支付信用。
但他用了一點點現代常見的金融創新手段。
——那就是“放大信用”。
首先是將支付環節從各專賣商品監場,前移至富庶的開封,利用三司的資源調配能力,先籌集出包括茶、錢、絹在內的硬通貨,作為樹立信用的“儲備金”,同時用淮南和江南茶場的陳茶替代“見錢法”的現金支出,盤活積壓的茶利,減輕國庫的現錢壓力。
只要有了硬通貨,樹立起了信用,那就可以玩“五個瓶子一個蓋”的游戲了,把這些儲備金的信用放大五倍以滿足河北實際的糧草需求。
這可比以前三司那種拖著不給兌付引券的純耍賴方式高明多了。
不過,也更危險了。
金融創新,毫無疑問是場危險游戲,因為人性總是貪婪的,當發現能夠一文錢當五文錢用的時候,那就會想著一文錢能不能當十文、百文用,終有一日,會把這套玩法給玩崩。
但那也是“終有一日”的事情不是?
當下,解的是燃眉之急。
三司只需要把儲備的銅錢搬出來,再從禁中的內藏庫里借出些絹帛,陳茶則可直接從淮南、江南等地的茶場調用。
而兌付的時候,銅錢和絹帛又是不參與的,只是把陳茶兌付出去。
如此一來在賬面上來看,基本上就等于沒花現錢,就把眼前河北軍需糧草這件棘手事情搞定了。
甚至不僅是沒花現錢,三司還因為商人在開封需納銅錢作為定金之舉,回籠了部分現錢。
如果再狠一點,把這部分定金銅錢也當做“儲備金”繼續放大信用,錢還越滾越多了。
換句話說,陸北顧的這個方法,就是以挪用過去積攢下的茶葉這種硬通貨的庫存儲備,再加上放大信用透支未來的方式,來解決眼前三司所面臨的“既沒錢又想辦事”的問題。
不過,這世間本就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
陸北顧的方法,其實是存在著兩個要害問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