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凝視著他斑白的頭發和的淚水,那悲慟不似作偽。
他想起包拯確實子嗣艱難,唯一的兒子包繶二十多歲便英年早逝,包拯同樣經歷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
此時,趙禎心中的猜疑頓時消散大半,反而生出一絲寬慰.至少,眼前這位老臣,并非出于私心。
他的臉色緩和下來,溫言道:“包卿忠心,朕知之矣,且起來說話。”
然而,寬慰歸寬慰,立儲之事,他仍未下定決心。
這種事情對趙禎來說,就是拖一天算一天,不到最后時刻,他不可能把大宋江山交給不是自己親兒子的人的。
畢竟,不是自己親兒子繼位,將來自己能不能進宗廟都得打個問號。
這種事情歷史上發生太多次了,完全是可以預見的。
而見包拯仍不肯起來,趙禎示意內侍扶起包拯。
此時,他的語氣已經轉為緩和,幾乎是哄著包拯說道:“立儲乃國之根本,事關重大,仍需從長計議,徐徐圖之.卿且退下吧,此事,朕心中有數。”
包拯拭去淚水,知道今日只能言盡于此,遂行禮告退。
看著包拯平時高大但此時略顯佝僂的背影消失在殿外,趙禎輕輕嘆了口氣,殿內重歸寂靜,他的心緒卻難以平靜。
他踱步至窗前,雨不知何時停了,但天色依舊陰沉,琉璃瓦上積水滴落,聲聲入耳。
趙禎不禁又想起早夭的兒子們,若是昉兒、曦兒、昕兒都還在,如今也該是十七到二十歲的年紀,或許就跟那些附近趕考的年輕才俊們一樣,正處于人生最美好的時候。
思及此處,他心頭又是一陣刺痛,凄涼中夾雜著難以言說的遺憾。
心中煩悶的趙禎披上外袍,在幾名內侍的陪同下,漫步在雨后的宮中。
這時,一陣輕微的交談聲隨風傳來,是幾個隔墻路過的宮人發出的。
“下個月寒食節就到了,是不是該準備麥糕和稠餳了”
“還有插柳,我聽說內苑的柳枝得挑些好的先備下,咱們可別撿人剩下的”
“禁火也得提前跟新入宮的說清楚,那幾日可不能見明火。”
——寒食節。
在大宋,這是與元旦、冬至并列的“三大節”之一,就在下個月了。
《周禮》有云“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這是一個追念逝者、禁火冷食的節日,充滿了哀思,而聽著宮人們的議論,趙禎心中卻驀然一動。
接連失去皇子和愛將,是否是自己德行有虧,上天示警或許該積些陰德,為上蒼垂憐,或許或許還能盼來子嗣
這些念頭一旦升起,便再也無法遏制。
“擺駕崇政殿!”
趙禎吩咐道:“朕要親錄囚徒,審閱案卷。”
崇政殿內,趙禎命人把名冊拿上來,那里面記載著無數等待裁決的性命。
是夜,崇政殿燈火通明。
趙禎仔細翻閱著一個個名字,一樁樁案情,直至深夜。
他特別留意那些因特殊情形所迫而犯案的囚犯,在他看來,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可能破碎的家庭。
而赦免他們,是趙禎此時唯一想要去做的事情了。
他提起朱筆,在名冊上畫好,隨后親自草擬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