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陸家老宅里的秘密
陸北顧正暗自思忖間,雅間內的談話卻漸漸轉向了另一個話題。
“說起來,北邊那位‘老朋友’,又遣使來了。”
晏幾道放下茶盞,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趣聞般,笑道:“聽說昨天使團到了黃河北岸,這會兒應該正渡河來東京呢。”
梅堯臣聞言,捋須的手微微一頓,抬眼看向他:“哦可是為賀乾元節而來早了點吧”
所謂乾元節,指的是官家趙禎的生日。
在大宋,每位官家的生日都是重要節日,全國放假,而且名字還都不一樣,譬如趙匡胤的生日叫長春節,趙光義的生日一開始叫乾明節,后來改為壽寧節,趙恒的生日則叫承天節。
“非也非也。”
晏幾道搖頭說道:“五月乾元節自有另一撥使團來賀壽,此番遼國使團說是特來求請官家畫像,欲‘瞻仰圣顏’的來的陣仗還不小,領頭的正使是遼國林牙、左監門衛大將軍耶律防,副使乃遼國樞密直學士、給事中陳顗。”
雅間內原本略顯輕松的氣氛為之一凝。
“求請御容遼人此舉,意欲何為”
晏幾道細細解釋道:“無非是剛剛駕崩的那位遼主興宗,與咱們官家神交已久,卻始終緣慳一面,心中抱憾罷了聽聞從前王拱辰奉使北廷,混同江畔,興宗便曾遙舉酒杯,慨嘆‘不得親見南朝皇帝大哥之顏’,其情殷殷。”
“于是去年四月,尚未駕崩的遼主興宗便耶律防等人來過一次,當時是賀乾元節并送上了圣宗耶律隆緒、興宗耶律宗真兩人的畫像,向我朝求取官家畫像,希望以畫像‘代相見’,全一段兄弟邦交的佳話,當時我朝是同意了的。”
“竟是如此.當時我尚未入京,倒是不知道此事。”梅堯臣也是頭一次聽說。
歐陽修這時候頷首道:“是有這么一回事,只是恰逢遼主駕崩便耽擱下來了。”
實際上,契丹人有這種好奇是很正常的。
契丹人跟漢人文化不同,契丹人缺乏漢人自西漢以來“君權天授”的文化基礎,脫胎于草原文明的他們,更希望能處于一個強而有力的皇帝的領導之下。
并且“皇帝”對契丹人而言也最好不是一個抽象的符號,如果是那樣的話,他們心里不踏實,反而能看到其模樣才會產生敬慕之心,故而遼國皇帝為了將恩威遠播于四方,甚至會主動將自己的畫像發給各部。
在這種文化差異的背景下,遼國想要索取宋國皇帝的畫像,其實是表達尊敬的意思。
除此之外,好奇心肯定也是有的,畢竟自澶淵之盟后,宋遼兩國交往十分密切,雙方皇帝是真的“神交”已久,每逢節日以及雙方皇帝的生辰、國喪、新君即位,都會遣使致意,書信往來不斷。
而遼興宗與宋仁宗差不多同時即位,兩位皇帝一起度過了二十多年的太平時光,卻始終無法見上一面,難免遺憾。
“只是夷狄之心,不可不防。”
蘇軾此刻卻忽然開口:“若僅止于瞻仰,何須動用林牙與樞密直學士這等重臣其請背后,恐非單純思慕之情那般簡單.《唐律疏議》有載,‘厭勝之術,或圖畫形象,或刻作人身,刺心釘眼,系縛手足’,若御容為其所得,誰能擔保不用于邪祟之術,危及圣躬”
他此言一出,雅間內頓時靜了片刻。
這個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很多士大夫都是這么想的,只能說兩國的文化確實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歐陽修沉吟良久,緩緩頷首:“厭勝巫蠱,確實自古有之,然則自真宗朝至今,兩國太平已久,遼主興宗在位時,確曾多次表露對官家的欽慕之意,甚至先一步將其父圣宗與自身畫像遣使送來,其意不可謂不誠,我朝又已答應.今其子承遺志而來,若我朝因疑生忌,為區區畫像而損兩國盟好,竊以為不足取,恐寒了北朝人心,徒生嫌隙,反為不美。”
“盟約雖在,然夷狄狡詐,其心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