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誰不知道天圣年間,尚處少年的官家對太后劉娥事以至孝,傳為一段佳話
所以,陸北顧也是由此入手,雖然沒有明面上寫我朝官家如何如何,但卻以貶鄭伯事母非孝且工於心計,來捧官家事母至孝且純然天性。
不過官家的心意,也不總是這么明顯地直接表露在題目里就是了。
好幾道題目,甚至是反著來的。
也就是說官家在題目里,故意誘導考生,暗示他不讚揚這件事情,但其實是想看到考生讚揚這件事情的答案。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一方面官家不想讓自己的心思被人完全猜到,另一方面則是考察考生是否是個馬屁精,如果是個純純的阿諛奉承之徒,所有題目都順著題面的偏好來答,那肯定也就不是什么正直之臣。
當然了,你要全擰著勁兒答,非要當個“正直之臣”,官家也不高興就是了.
總之,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度”。
但陸北顧卻自覺把握的很好,因為官家對於忠孝仁義這些問題到底是個什么態度,宋庠已經給他掰開揉碎地講清楚了。
官家喜歡考生崇尚忠,那是因為考生要對他盡忠,喜歡考生崇尚孝,那是因為這是他宣誓合法性的一面大旗。
但對於仁義,卻未必真的如表面那般態度。
就比如“《春秋》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左傳》敘其『不鼓不成列』,《公羊》褒為『臨大事不忘大禮』。然《禮記表記》云『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宋襄之仁豈非迂闊當何以折中『禮義』與『事功』”。
這道題目如果按照大家對於官家的刻板印象,那肯定是要講仁德,然后夸宋襄公啊!怎么能說宋襄公迂腐呢
但其實趙禎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墨守仁義的人。
對於他來講,無論是“禮義”還是“事功”,都只是他統治的不同方面而已,有時候需要了,就拿出來好好說道說道,有時候不需要了,則將其拋得遠遠地。
而趙禎的這種性格,在慶歷新政前后之事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早就被一些如宋庠等老臣在內的人所看透。
故此,面對這道絕大多數考生都會掉進坑里,想當然地順著官家的“仁義”的思路去讚揚宋襄公的題目,陸北顧非但沒有向著宋襄公寫,反而唱起了反調。
“宋襄之仁,徒慕虛禮而忘實戰。昔周禮『九伐之法』明載『恃險不服則伐之』,楚人自謂蠻夷,正當疾擊勿失,不以禮義待之。而襄公拘守『不鼓不成列』之迂腐,致令華夏挫銳,豈非悖離《禮記》『安國家、定社稷』之大義故《春秋》書『敗績』,非惜其敗,譏其以禮害國也。”
陸北顧越答越有信心,十道墨義糅合題答完,徹底進入了全盛狀態,感覺整個人完全從昨天的緊張焦慮之中擺脫了出來。
不知不覺間,太陽也已經升起來了。
清晨的烏云也隨之悄然散去,整座大殿內儘是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