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是模仿許秋的動作,隨手一撈,別把人給整得大出血就不錯了。
……
手術依舊在繼續。
這臺手術,比眾人想象的結束得還要快。
差不多半小時的功夫,左右神經互換就已經完成了。
而送一號實驗猴去進行各項數據監測的功夫,許秋馬不停蹄,又開始了第二只實驗猴的處置。
這一次,他將手術切口縮短到了7cm。
之前設定的8cm,只是其他人的最適長度。
對于許秋而言,還有精進空間。
畢竟,束手束腳而已……還是能用技術去覆蓋!
這一幕,讓戴楠等人目瞪口呆。
他們以為八厘米就是極限了。
事實上,這個長度確實很離譜。
但,許秋竟然還能更進一步!
……
第三號實驗猴,許秋調整了健側頸七神經的互換長度,從erb點至鎖骨下緣,大約12cm。
而且,這一輪還新應用了外膜下剝離技術,將神經外膜血管給保留了下來。
……
四號實驗猴。
改變吻合方式,應用12-0prolene線,進行神經外膜-束膜聯合縫合。
而且同時,調整張力的控制方式。
……
此時,戴楠等人已經徹底看傻眼了。
許秋的每一個操作,一開始他們不一定看得懂,但隨著手術進行,以及伴隨著許秋的講解,他們才恍然驚覺……手術竟然還能這么做!
此刻他們才明白,為何要五個實驗猴。
因為每一次手術,都能看到許秋做出的改進。
這個細節處理降低了健側上肢暫時性肌力下降的發生率。
那一個處置又避免了異位神經再生導致聯帶運動……
而最終,許秋做到了第五個實驗猴。
這一次手術切口縮短到了六厘米。
手術也更加細致。
但因為手術已經越發的成熟,且手感起來了,許秋最后只用了半個小時左右,就完成了五號實驗猴的手術。
很快,五個實驗猴都被送到了旁邊的實驗室。
接下來,就要根據戴楠等人之前建立的頸七神經左右互換術術后效果的臨床量化指標及標準化評分體系,對五個實驗猴進行打分!
“完整的評價體系,一共有七項,包括運動功能評估、感覺功能評估、神經電生理指標、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雙側協調性專項評估、腦功能重組影像學證據以及綜合性的標準化療效分級……
“不過,由于是實驗猴,很多步驟可以省略。
“且為了最快出結果,我們就集中在了神經電生理指標和雙側協調性專項評估上了。”
戴楠解釋著。
這兩項,也是不需要實驗猴配合,就能直接根據設備的檢測結果做出評估的項目。
比如神經電生理指標,就可以監測運動誘發電位中樞運動傳導時間、波幅恢復率(患側/健側)等等。
其中,正常人的傳導時間一般小于8ms,但對于病人來說……這個指標可以放寬,12ms都不算太長。
而波幅恢復率只要大于百分之六十,就算做手術成功。
很快,各項數據就出爐了。
當看到這些指標時,戴楠等人都是一怔。
不過這還不算什么。
等所有結果出爐,他們臉上的表情才是真正可以用震驚來形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