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手法。
許秋逐步切開皮膚、皮下和頸闊肌。
隨后分離頸外靜脈且直接結扎分支……
接下來一步,則選擇切斷肩胛舌骨肌下腹,暴露前斜角肌。
這種手術路徑,可謂是對手術掌控到了極點。
而定位頸七神經根的方式,許秋就更加簡單粗暴了。
他直接借助之前暴露的前斜角肌,從前、中斜角肌的間隙找臂叢神經,然后沿著c5-t1神經根順行解剖,直接鎖定頸七。
看上去簡單。
然而事實上……四萬根聚攏的神經,如何找,怎么分?
這難度,不比在森林里找一根針簡單。
“許秋不是從頸七神經移位術中得到靈感,才開創頸七神經互換術的……恰恰相反,頸七神經互換術是他完全原創!”
這一刻,范鑫等人都震撼得說不出話來了。
如果是根據移位術改良而來,那新術式的含金量會低上不少。
然而此刻親眼見了手術,他們才發現,許秋走的根本不是移位術的路子。
這是完全為左右神經互換打造的“頸七互換術”,各個環節,都為神經互換搭好了橋梁,可謂環環相扣!
而這種完全原創的術式,其開創難度,遠非改良術式能比!
……
范鑫等人還在為分離與定位而驚嘆時,許秋已經開始在脊柱前、食管后創建通路。
也可以叫做隧道。
之后互換的神經都要經行此道。
用大白話來講就是……給神經修路!
因為這條隧道的性能,也直接決定了互換后神經的功能。
許秋從健側頸七神經根部開始向患側分離。
隨后,經過食管后間隙、氣管前筋膜深面,一毫米一毫米地開辟出一條隧道。
途徑喉返神經、頸動脈等部位時,為了保險起見,許秋換成了鈍性分離。
而在實驗猴身上時,許秋此處也是一刀而過,沒有出過任何意外。
但……這第一臺人體手術不能出岔子。
所以即便是許秋,也采取了最穩當的手法。
至于隧道的注意事項,直徑一厘米左右即可,只要能容納神經,保證無卡壓就算完美。
等做完這些,才終于到整個互換術最重要的步驟。
——重建頸七神經交叉路徑,實現單側腦控制雙側肢體!
它的操作極其講究精細度。
需要將患兒健側的頸七神經,通過術者締造的“隧道”這一特殊通路,與患側的頸七神經對接吻合。
而想要做到這些,常規的神經縫合遠遠不夠。
必須用到顯微縫合。
至于是否需要束膜縫合……這其實就看術者個人水平了。
許秋能完成束膜的完美橋接,病人預后肯定更好。
但……這項技術對術者的要求太高,并非所有人能做到。
其余醫生,能完成神經外膜縫合,剩下的交給“電刺激神經誘導再生裝置”和神經自身的營養生長功能就好。
此時,無影燈下。
隨著許秋在腦海中將兩側的神經評估了一番后,他的刀終于落下。
特制的手術刀如同一條靈蛇,絲滑地進去這狹小不足硬幣大小的口子,順利將健側的頸七神經切斷。
隨后,在牽引之下,健側頸七神經穿過隧道,來到患側頸七斷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