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臺手術,才過去沒兩天功夫。
但許秋的手術能力進步,卻跟坐火箭躥升一樣夸張。
甚至于更離譜。
前腳還剛剛造出載人飛船。
下一秒,已經在月球上面揮手示好了。
誰也不知道這短短幾天時間,許秋到底經歷了什么。
技術的進步,簡直可以用肉眼看出來!
尤其是,之前許秋在做互換術時,盡管每個步驟都很精妙。
但每個環節的銜接、切換不同階段的手術時,都有比較明顯的卡頓感。
像是還沒加載好的老電腦一般。
但現在,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絲滑!
極致的絲滑!
許秋全程做下來,甚至于沒有停頓的地方,以至于眾人都不敢眨眼睛。
因為片刻的功夫,一個重要步驟可能就已經過去了……
此時,賴光圳等人心理壓力頗大。
不敢眨眼!
雖然事后有視頻復盤……但能現場觀摩學到更多東西,他們怎么可能愿意錯過這絕佳的機會!
以至于,此時眾人反而像是比做手術的許秋還要累一樣……一個個瞪大眼睛,眸子里都爬出了血絲!
而許秋這邊,的確也覺得輕松。
大師級能力在手,他做這臺手術可以說游刃有余。
傷口僅五厘米。
出血只有10ml。
連戴楠五分之一的出血都沒有。
而查找頸七也更快了。
而等頸七被許秋利落切斷,隨后,就是穿到對側,跟患側的頸七神經完成八個點的對位縫合……
然而做到這一步時,許秋卻一改之前的做法。
他沒有再直接打通一個隧道。
而是沿著原本的椎管走形,調整兩側頸七神經的形態,最后竟然憑借著繞行,將兩側的神經根通過天然通路并列了起來!
這一幕,讓眾人嘆為觀止。
“不用創建隧道?”
“這豈不是意味著,病人的損傷還能減少!”
“而且這樣的話,術中的風險也降低了!原本在食管、脊柱附近建立隧道有誤傷喉返神經、頸動脈鞘的危險……現在完全避免了!”
“出血量也會大大見啥,而且創傷小了,神經恢復肯定也更快更好……我都不敢想象著病人的預后會有多好!”
此刻,眾人都詫異不已。
不過這還只是個開始。
旋即,當許秋著手神經縫合時,他再次調來了電生理監控裝置。
眾人一開始還納悶許秋在做什么。
但很快,他們就看明白了。
頸七神經由多個神經束組構成。
每一組,都負責不同的功能。
比如運動、感覺、交感神經纖維。
如果沒有對齊,運動跟感覺接在一塊了,那就會“錯配再生”。
而這導致的后果就是,起碼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功能會失效!
這一問題,一直是神外領域的難點。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曾經嘗試用免疫熒光染色標記束組,但操作復雜,根本沒法普及。
然而此刻,許秋卻通過電生理監控裝置,憑借著不同神經束組對接在一塊時產生的細微波動,區分出了不同的束組。
這讓眾人無法理解。
這不對吧?
華山醫院想了許多法子,最后也沒能解決這難題……憑什么此時許秋就能憑借一個簡單的電生理監控裝置做出區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