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不解。
更想不通原理。
如果真的能靠一個電生理就區別出來,華山醫院和無數神外領域的權威專家又不是吃素的,怎么可能至今都沒有發現……
而許秋給出了答案。
他一邊進行著監測,一邊說道:“運動神經束,刺激的時候能通過表面肌電圖捕獲肌電振幅與潛伏期。通常情況下肌電振幅大于2mv,潛伏期小于4ms。
“感覺神經束,會引發逆行性的感覺誘發電位。n9波潛伏期大約9ms,而波幅則在20~50μv之間。
“以及自主神經束,呈現出低幅高頻自發放電……”
然而,說到此處,許秋卻突然話鋒一轉,道:“但對于一般的神經束膜縫合,這細微的波動,幾乎沒法區分開不同束組,臨床上也就無法運用。
“但,頸七互換術卻不同。
“準確來說,是因為我們的病人不一樣。
“因為患側的頸七神經,長期都沒有接受電信號、也無從引起肌肉反應和機體感覺,這種情況下,病人患側與檢測的頸七神經差別將會增大,這給了利用電生理檢測區分束組的可能。”
就像是一對雙胞胎。
如果是在同一個家庭、作息飲食完全相同,長大以后,大概率很難辨認出兩者的不同。
但如果其中一人餐餐山珍海味,另一個卻三天餓九頓,兩人之間就已經是天差地別了。
這臺手術也是如此。
對于正常的神經,只有僅能在實驗室實現的免疫熒光染色標記束組等方法才能標記出不同束組。
而放在神經早就已經受損的偏癱患者身上,電生理卻能夠起到相當不錯的效果。
這一刻,眾人都有種錯愕感。
這術式才誕生沒多久,許秋就已經研究得如此深入了?
還給不給其他神經外科醫生活路!
……
眾人驚疑未定時,許秋已然以不可思議之極速完成了神經束膜的縫合。
隨后,他卻沒有就此停下,而是調來了超級顯微設備。
看到這東西,即便是賴光圳都有些眼熱了。
現如今的超級顯微設備一家獨大,湯姆森教授團隊的產品以零點二毫米的操作極限占據絕對的領先地位。
而當下能擁有零點零二號機的,大夏僅有臨醫一家。
也不對,隔壁的臨海國際醫院也沾了光蹭了一臺。
不過此時更讓眾人納悶的是……
頸七神經已然完成互換,不給手術收尾,這是在干什么?
而下一刻,許秋將超級顯微設備對準了頸七神經。
調整至最大倍率。
而隨著超級顯微鏡下的視野一陣晃動,最后,下方出現了一條條薄如蟬翼的管腔。
看到這一幕,賴光圳等人立馬認出了這東西。
淋巴管!
準確來說,周圍神經獨立淋巴管!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神外不僅認為顱腦內沒有淋巴系統,同樣的,中樞神經、周圍神經附近也應該不具備淋巴。
當然——指的是與神經伴生的淋巴,而不是分布在神經周圍的其他系統淋巴。
然而,幾年前發布在《nature》上的一篇論文就已經證實“周圍神經具有獨立淋巴系統”。
不過讓眾人想不通的是,頸七互換術,怎么突然開始找淋巴管了?
難不成這也跟神經再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