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瞬,整個會議室都炸開了鍋。
就連戴楠都已經失態,可想而知許秋這句話帶來的震撼性有多大了。
“技術報告,起碼有幾千字吧,許醫生難不成你早在協和的時候就開始寫了?”
“就是從頸七互換術開創算起,到現在也沒有多久,太夸張了……”
誰家技術報告,不是動輒數個月的修修補補,最終才能出一個初稿。
許秋這算什么?
開掛都不帶這么離譜的。
“技術報告發給我,我看看!”而這時,視頻里的戴楠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
賴光圳等人才反應過來……這會兒猜測這么多有什么用,直接看就完了!
而許秋則早已經做好了準備。
這次的技術報告,他復印了幾十份,就是為了讓賴光圳等人當面捉蟲。
當然,還有一份電子報告發給戴楠。
“戴教授,發過去了。”許秋操作了一下手機,就把文件發給了戴楠。
隨后,不管是會議室還是視頻之中,都變得無比寂靜。
只剩下嘩嘩翻閱文件的聲音。
以及時不時響起的抽氣聲。
“嘶。”
“一萬多個字的技術報告?”
“太細致了……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了。看完之后感覺我也能做頸七互換術了!”
而更多的人,此刻卻全然沉浸在了許秋撰寫的報告之中。
賴光圳、范鑫等人,手指有些顫抖地翻過一頁又一頁,被上面詳實的技術剖析完全吸引。
頸七互換術的原理與機制,他們都已經了然于胸。
然而,當看到許秋對手術細節的闡述時,即便是極其擅長顯微縫合的賴光圳,此時也有些目瞪口呆了。
這次的技術要點,比之前許秋展示的手術還要多了不少東西。
比如,增加了術中影像規劃。
其中就提到了應用ct三維重建臂叢神經走行+術中超聲實時導航,進行解剖定位。
而且還點明了需要注意斜角肌三角區、鎖骨下動脈毗鄰關系、神經外膜血管走向等解剖標志……
這一步,在不切斷術式已經降低了難度的情況下,再次把手術的門檻往下調了一截。
此外。
許秋對術中各種吻合技術也做出了詳盡且細致的教學。
比如神經斷端的處理。
需要顯微裁剪為階梯狀,這樣可以降低張力性神經瘤的發生率。
以及束膜縫合標準,推薦標準為9-0顯微縫線行四定點定位縫合,但如果技術達標的話,做八個點的對位吻合更好。
而且這次的《技術報告》,也總算讓他們知道,想要掌握頸七互換術究竟要具備哪些基礎功底了。
一路看下來,賴光圳等人只覺得吃驚。
太精確了!
神經解剖學方向,需要了解臂叢神經的詳細分支,其中重點掌握頸七神經根走行及支配區域;需要熟悉頸部筋膜層次與毗鄰結構,比如斜角肌間隙、鎖骨下區域……
顯微外科方向,則要做顯微鏡下血管、神經吻合的專項訓練,著重練習神經束分離與精準對位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