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現如今已經走進大明的千家萬戶,特別是在去年開始連載《紅樓夢》以后,更是讓大明許多人欲罷不能,所以每一期《明報》一旦出爐,便被搶購一空。
因為需求量實在是過于龐大,《明報》即使采用了活字印刷,但其印發量仍舊沒有能夠跟得上,所以,《明報》即便在看完之后,仍舊有很高的價值,有人借閱,有人收藏,有人轉賣,甚至還出現了盜版,而且盜版賣得還很不錯。
而最新這一期的《明報》上,刊登了大明皇家貿易集團成立的消息,其中關鍵的信息是,集團以入股的方式向民間募集資金。
而且花了整整一個版面,詳細介紹了大明皇家貿易集團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入股,怎么樣分紅等等。
朝廷這樣募集資金的方式,許多人還是第一次見,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讓人大感震撼。
還能這樣?
“朝廷這是在做什么?”
“做什么?這都看不懂嗎?這是在讓大家拿出錢來給朝廷,然后朝廷拿去做事啊!”
“朝廷是沒錢了嗎?這怕不是朝廷新的斂財方式。”
“斂財?你好好看一看,一股一萬兩銀子,你買得起嗎?”
“那只能說,朝廷這一次不坑窮人的錢……”
總之莫衷一是,議論紛紛。
但這一次,確實跟許多人都沒有關系。
因為一股一萬兩銀子,十股起購,能夠拿出十萬兩銀子的,非富即貴,所以絕大部分人只是吃瓜看戲。
而許多真正有錢的地主鄉紳,也都是持觀望的態度。
畢竟從口袋里掏錢給朝廷,這讓一向只進不出,摳門慣了的他們很難受,而且這還不是一個小數目,再加上近期的稅收改革風波,讓他們對朝廷怨念頗深,甚至他們當中不少人也認為,這是朝廷新的斂財方式。
所以,大部分的地主鄉紳都不去理會,甚至是唱衰。
只有一小部分較為開明地主鄉紳,或者一些通過經商致富的商賈,敏銳的察覺到,這也許是一次不錯的機會,可以搏一搏,試一試。
但是,他們的速度還是慢了。
因為在他們思考猶豫的時候,松江特區的資本已經像是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樣,蜂擁而至。
事實上,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時間,松江特區的資本就已經開始行動了。
只有他們才真正的知道,這些原始的股份究竟意味著什么。
當初松江特區在籌建的時候,也采用了股份集資建設的方式,當時也是有很多人在觀望,而有一小部分人則是敏銳的察覺到了機會,選擇購買。
而這買進股份的那一小部分人,現在已經是松江特區最頂級的財團了。
所以,當朝廷通過《明報》發布這則消息后,松江特區的資本如何不瘋狂?甚至可以說是沸騰了!
幾乎所有資本都在第一時間出手搶購,包括在上一次松江特區紡織業的股份中沒有吃到肉只喝到湯的地主鄉紳和商賈們。
為了買到這一次的股份,可以說是手段盡出。
有人連夜趕往京師,有人飛鴿傳書,讓人代購,有人托關系,也有人連夜在售賣股份的戶部辦事機構前排起了長隊……
三千萬兩白銀,不到三天時間便已經認購完畢,而且有不少資本甚至愿意加價收購。
當三千萬兩白花花的銀子運到戶部時,戶部從上至下都驚呆了。
要知道,在松江特區起來之前,大明每年的稅收不過兩千萬,就算是扭虧為盈的去年,也不過三千多萬。
而現在,三天,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就是三千萬兩。
這簡直就是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