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把握著的手放到了一塊,然后緩緩打開。
“哈哈!”
兩人忍不住相視一笑。
只見兩人的手中都是寫了一個“分”字。
“分而治之!”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燕王也!”
兩人可謂一拍即合,正所謂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此時的二人竟頗有種知音的味道。
既然定下了核心策略,那接下來便是執行了。
而這個時候,在大明為禍的驕兵悍將就派上了用場。
驕兵悍將在和平時期是禍害,但在戰場上卻是最驍勇善戰的,因為戰功就是他們為禍的資本。
不打多年的仗,你有什么資本接著奏樂接著舞?
不過來到印度,也不需要他們像以前那樣沖鋒在前,因為他們可以招募當地的人作為雇傭兵,只要有飯吃,有錢拿,雇傭兵要多少有多少。
他們只需要端著足以碾壓當地所有武器的燧發槍,打關鍵團就行。
印度這個地方種姓眾多,一共有五百多個土邦,所以這些人基本上沒有什么統一的民族意識,互相攻打傾軋是常有的事,所以,朱棣攻打一個土邦的時候,其他土邦是很少有聯合起來對抗的意思的,基本上都是看戲居多,甚至有的還趁機踩上一腳。
很快。
朱棣他們便又征服了周邊的好幾個土邦。
每攻打下一個土邦,朱棣便通過間接統治,允許土邦王公維持自治,但要求必須效忠大明。
朱棣按語言、文化差異劃分行政區,再度削弱跨地區聯合。
印度這個地方不僅種族多,而且還信仰也不一,主要有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等,于是,除了土邦之間的對立外,朱棣他們便刻意放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差異,通過政策傾斜制造對立。
軍隊中刻意按宗教和族群劃分招募比例,防止軍隊團結造反。
一邊鞏固,一邊擴張。
朱棣他們就像是一群進入了羊群中的狼,瘋狂且有序的擴張著自己的領地。
不知不覺間。
朱棣的團隊已經成為了印度南部地區最大的勢力,南部的土邦似乎都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已經全部被席卷到了朱棣的麾下。
而且印度人已經習慣了逆來順受,他們都是被馴服的羊,朱棣只不過將他們劃到了另外一個羊圈罷了。
所以對于被劃為二等公民,百姓們非但不抵抗,甚至還不反感,因為朱棣的統治竟比原來的貴族統治還有人性一些,而且朱棣前面的同化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南方小國小邦一個個被朱棣蠶食,不應該說是蠶食,而應該是風卷殘云般的吞并。
而印度的北方,此時由德里蘇丹國統治著,德里蘇丹國是由來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
說白了,他們也是印度半島的入侵者。
對于朱棣帶來的大明團隊的崛起,他們當然是聽說了,同時也感到了濃重的危機,就仿佛被一頭餓狼給盯上了一樣。
不過德里蘇丹國在這里已經經營了上百年,自然也有他的底氣,糾集了十萬大軍,開拔南方,準備將朱棣他們這個后來者一舉殲滅。
朱棣也是磨刀霍霍,意圖北上。
一場不可避免的大戰,將決定整個印度半島的歸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