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上怪獸級的火箭發動機,一直到今天,f-1仍然是最強大的單燃燒室液體推進火箭發動機。
華國航天內部有很多人對阿波羅登月相關的技術著迷,其中想要復刻土星五號的人是最多的,其次就是f-1火箭發動機。
張小強也不例外,在復刻成功f-1之后,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得在這基礎上進行優化。
在2010年代,nasa與承包商合作開發了f-1b發動機,把推力提升至180萬磅,采用現代制造技術。雖然最終f-1b沒能實裝,但未必這不是一條可行的技術路線。
張小強覺得有可能是nasa太菜了。
在和林燃合作過之后他愈發這么認為,和林教授比起來,nasa實在太菜,菜的沒邊了。
“這個我們得討論。
不是,我還是很難想象,林教授就帶著你們這點人,頂天幾百號人,兩個月時間就把f-1給復刻了?
nasa又是復原又是拆解的,都沒做到,你們這做的也太”
賈勇憋了半天才憋出來剩下那半句:
“也太容易了吧。”
張小強知道賈院長所說的nasa是怎么一回事。
2013年,nasa從庫存里找出一臺序列號為f-6049的f-1發動機。
這臺發動機因為故障而從未使用過,
nasa通過結構光掃描技術創建cad模型,試圖復刻f-1發動機。
盡管nasa對外宣稱,我們只是為了深入了解f-1發動機的技術細節,想要評估現代分析技術對性能提升,比如燃燒穩定性和推力,的潛在影響,并不是想要復刻。
我們不是復刻,是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改進,造出更強大的發動機。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妥妥障眼法,說白了就是為了不讓外界懷疑,現在的nasa,或者更準確來說現在的阿美利肯航天產業已經做不到復刻f-1了。
賈勇還沒等張小強回答,他就自言自語道:“不是,這份報告是真的嗎?
nasa有rocketdyne實施的所謂f-1生產知識保留計劃,留下了20卷技術文檔,就算林教授把這20卷技術文檔從nasa那拿到了,也沒這么快吧?
我們都是老航天人了,很清楚復刻f-1最大的難點不是技術。
現在的技術和60年代比起來進步了,無論從哪一方面,都是進步了。
但這種進步對于技術復刻來說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林教授要做到兩個月復刻f-1,那得對f-1每一個缺陷容忍度都掌握了,這是人能做到的嗎?”
所謂缺陷容忍度是指,工程和理論是不一樣的,在實際的工程中,不是每個部件都需要完美無缺。
工程師們會通過經驗和測試,確定哪些缺陷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說不會影響發動機的性能、安全性或可靠性。
甚至這些缺陷,本身就是發動機能夠正常運轉的組成部分,沒有這個缺陷有可能反而會運轉不起來,甚至是爆炸。
這就跟代碼屎山歸代碼屎山,可你要是修復你以為很簡單的bug,結果就是整個屎山爆炸,程序徹底運轉不起來。
f-1發動機的工程師在制造和測試過程中,觀察到某些缺陷對性能無影響,逐漸形成判斷。
后續f-1發動機進行大量地面測試,通過這些測試,工程師確認哪些缺陷不會導致失敗。
而且1960年代的制造更多依賴手工,工程師在現場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比如決定某個焊縫是否需要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