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新聞發布會結束后,白宮東廳陷入了混亂。
記者們紛紛沖出大廳,爭搶著電話亭,要將這個驚人的消息傳回各自的編輯部。
在人群的喧囂中,兩個來自不同媒體的總編擠在一起,他們的對話充滿了爭論和不安。
“這太瘋狂了,盧斯!”《華盛頓郵報》的主編本·布拉德利難以接受:“就憑一盤模糊的錄像帶和半年前的彈道報告?他就這樣毀掉了我們好不容易才看到的和平希望?”
時代周刊的總編亨利·盧斯低聲反駁道:“視頻并不模糊,本,我仔細看過,多勃雷寧的臉很清楚。”
“那又怎么樣?這能證明蘇俄政府下令了胡佛的暗殺嗎?”本·布拉德利的聲音同樣壓得很低,畢竟這樣的觀點在現在發表不那么合時宜:“這只能證明蘇俄大使館的人出現在了那里。這可能是個巧合,也可能是個陷阱。
我們的總統,就因為這個,要讓和平協議作廢,要讓更多的阿美莉卡年輕人去送死?”
亨利·盧斯沉默了,他知道本·布拉德利說的是事實。
從證據鏈來看,尼克松的結論并不嚴謹。
“這不是嚴謹不嚴謹的問題,本,這是政治。”盧斯緩緩說道,他的聲音充滿了無奈:“你得理解尼克松的處境,他在競選時承諾要帶來和平,但和平遲遲未來。
反戰情緒已經讓他焦頭爛額,現在又出了胡佛遇刺的事情,民眾的憤怒已經達到了頂點。
他別無選擇,他別無選擇。”
他看著本·布拉德利,眼神里充滿著對政治現實的洞悉。
盧斯接著說道:“就我的感受來說,尼克松可以因為外交上的錯誤而被歷史批評,但如果他無視民眾對胡佛被殺的憤怒,他就會被民眾所唾棄。
胡佛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在大眾視野中,他怎么樣都是一個為阿美莉卡工作了超過四十年,還是在聯邦調查局這樣的機構工作超過四十年的大人物。
這樣的大人物都能被以堪稱羞辱的方式當眾處決,民眾們對蘇俄的不滿已經來到了頂點。”
本·布拉德利深感無奈,因為他知道盧斯說的是事實。
“他知道民眾想要的是什么,”盧斯繼續說:“他們想要和平,但更想要尊嚴。
他們不能接受一個國家的英雄被外國勢力暗殺,而他們的總統卻無動于衷。
如果尼克松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堅持和平協議,他會失去選民的支持。
本來反對者們就對尼克松虎視眈眈。”
本·布拉德利的臉上寫滿了挫敗感:“沒錯,華盛頓的大人物們總是這樣。
這次不過是歷史的重復,他寧愿用戰爭去換取自己的政治生命。”
盧斯看著遠處白宮的尖頂,再次重復剛才所說的話:“他別無選擇。
因為選擇強硬是他唯一的選擇。
換任何一位總統來,在這個時間點,都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從新聞發酵以來,位于華盛頓的蘇俄大使館就一直被團團圍住。
憤怒的人潮、聯邦調查局和特勤局的車輛、來自四面八方的抗議者。
從v的錄像帶曝光以來,這里就再沒有享受過平靜。
在尼克松總統的新聞發布會結束后,白宮外面的憤怒人潮迅速轉向了華盛頓的蘇聯大使館。
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聚集。
因為1961年簽署的《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外交人員享受豁免權,蘇俄和阿美莉卡都是該公約的簽署國。
大使享有完全的刑事管轄豁免,不會因任何刑事犯罪被逮捕或起訴。
但大使館內部,電話和電報的聲音此起彼伏,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多勃雷寧臉色蒼白,他知道到了這個時間點,他們已經別無選擇。
他必須親自面對這場危機。
而他在等來自克里姆林宮的最后決定。
到底要不要公開胡佛為蘇俄工作的內情。
這幾乎是唯一能夠洗刷他們嫌疑的方式。
但這同樣會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