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湄公河三角洲的雨季如期而至,暴雨傾盆而下,將叢林的泥土化為一片汪洋。
北越的游擊戰士們在地下隧道中蜷縮,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霉味和柴油的刺鼻氣味。
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半年時間了。
無論是北越還是蘇俄,又或者是阿美莉卡自己在報紙上公開的消息,都顯示阿美莉卡正憑借衛星導航系統瘋狂推進。
b-52戰略轟炸機不再盲目投彈,而是如手術刀般精準鎖定胡志明小道的補給點,凝固汽油彈在gps引導下直擊隧道入口,將整個戰區化為火海。
北越的防空部隊,他們主要依賴老舊的蘇制sa-2導彈在這樣的情況下,早已疲于奔命。
命中率不足20%。
美軍飛行員們越來越肆無忌憚,低空直升機編隊利用衛星信號實時校正航向,穿梭于山谷間,切斷北越的退路。
前線推進如潮水般迅猛。
最近,整個阿紹谷的陣地在短短一周內就能丟掉三處據點,河內的指揮部在無線電中聽到絕望的呼救:“他們知道我們在哪里!”
過去這樣的待遇屬于阿美莉卡軍隊。扮演幽靈一樣角色的是北越的樹人,而在無線電里哀嚎的是阿美莉卡大兵。
現在北越的地理優勢喪失,此時已優勢全無,只剩劣勢。
“同志們,”來自燕京的李工程師一行人帶來了第一批的樣品,一共20枚灰色的導彈,每枚長約6米,直徑0.4米,表面覆蓋著低反射涂層,能在雷達上偽裝成叢林雜波。
他對北越防空營的營長阮文泰說:“這是龍影導彈,和過去導彈不一樣,它專治那些天上的眼睛。”
李工程師指著卸下的木箱,里面是導彈。
導彈的核心是新型地對空系統,利用華國最新的集成電路模塊。
一個手掌大小的鋁殼電路板,內嵌硅基msi芯片陣列、脈沖多普勒雷達處理器、紅外復合尋的頭和模擬自適應干擾器。
不同于sa-2的無線電指揮制導,龍影采用半主動模式。
發射后,導彈自身攜帶天線陣列和熱敏電阻傳感器能實時捕捉目標的熱信號和s波段回波,誤差小于10米。
針對阿美莉卡的后勤支持體系,龍影還額外集成了一個低功率干擾發射器,模擬電路生成偽衛星信號,短暫擾亂接收機。
華國方面已經提前預判了,阿美莉卡的飛機早晚也會用上gps系統。
他們預判的沒錯,此時的阿美莉卡飛機上已經安裝了gps導航。
而這個模塊能讓gps引導的飛機在關鍵時刻偏離軌道。
即使在電子戰環境下,它也能通過電路板上的模擬濾波網絡動態切換頻率,規避阿美莉卡的電子干擾。
雖不如未來的數字算法精確,但基于歷史彈道數據的預設曲線,能在飛行中通過伺服電機微調軌跡,專克低空精準機動。
(美軍正在用電腦指揮戰爭,安南前線,1968年)
阮文泰瞇眼打量著這些禮物。
他臉上布滿彈片留下的疤痕,曾在奠邊府戰役中幸存。
最近半年,他們的日子格外折磨。
前線頻頻出現的失守消息時常讓他徹夜難眠,阿美莉卡的衛星定位讓游擊戰成了貓鼠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