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志,這東西能打下那些帶天眼的f-4幽靈嗎?他們推進太快了,我們的補給線快斷了。”
李工程師笑了笑,從箱中取出訓練模擬器。
一個笨重的示波器裝置,連接著真空管放大器和機械轉盤,體積如小型收音機,屏幕是5英寸的二極管顯示屏,需外部電池供電。
“簡單。兩周訓練,你們就能上手。
電路內置了反饋回路,上次發射的模擬數據會記錄下來。
我們會定期來回收美軍的飛行數據和飛行軌道,在燕京為你們優化導彈,提高它的預測精準度。”
接下來的兩周,山谷里回蕩著低沉的嗡鳴和示波器的高頻嘯叫。
北越的戰士們分成小組,輪流操作龍影的發射車,一種改裝自gaz-66卡車的機動平臺,車頂偽裝成稻草堆,車廂內安裝了簡易控制臺:儀表盤上布滿撥針開關、模擬電壓表和一個小型crt顯示器,用于實時顯示雷達回波和干擾信號強度。
訓練從基礎開始:李工程師用黑板講解導彈的設計原理,盡管阮文泰的戰士們大多是文盲,但他用比喻簡化。
之所以要講原理,這是華國培訓戰士的風格,同時也要讓他們在收集數據的時候具有足夠的積極性。
9月15日,第一次實戰降臨。
地點是廣南省的阿紹谷,美軍第1騎兵師的空中機動部隊正執行蘭開斯特二號行動:二十架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護送ch-47支奴干運輸機空投補給,目標是徹底切斷胡志明小道。
得益于gps的米級定位,這些直升機低空貼地飛行,實時避開山脊,推進速度比以往快30%。
天空陰沉,雨點敲打著樹木。
阮文泰的營地隱匿在山坡上,偽裝網下,三輛龍影發射車蓄勢待發。
雷達警報響起時,營里的無線電嗡嗡作響:“敵機群,方位270度,高度500米,速度180節,他們直奔我們的補給點!”
控制臺上,crt屏幕閃爍著雜波,戰士們手動調整增益旋鈕,脈沖多普勒電路剔除噪聲,美軍直升機的旋翼熱信號勉強浮現。
“準備發射!”阮文泰說。
鎖定。
倒計時三秒,第一枚龍影撕裂雨幕,尾跡在云層中閃爍如流星。
它沒有sa-2的笨重弧線,而是以馬赫1.5的速度直撲目標,電路板的模擬濾波器修正偏差,避開一枚從f-4上發射的耀眼誘餌彈,雖有輕微顫動,但伺服系統穩住了彈道。
同時,干擾信號生效:美軍飛行員的儀表盤上,gps坐標突然跳動,顯示從阿紹谷偏向十公里外的空域。
“該死,導航故障!拉起!”無線電中傳來驚慌。
爆炸發生在眼鏡蛇的油箱旁,火球吞沒了旋翼,碎片如雨點般墜落。
第二枚導彈緊隨其后,鎖定一架試圖拉升的支奴干。
20枚導彈,讓美軍編隊瞬間亂作一團,三架眼鏡蛇墜毀,兩架支奴干重傷迫降。
沒了gps的精準,它們在雨霧中迷失方向,推進戛然而止。
雖需戰士實時監控crt,但它奏效了,制空權的天平悄然傾斜。
戰斗僅持續七分鐘,空中部隊倉皇撤退,補給空投化為烏有。
“華國人的導彈這么準?”阮文泰心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