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弱點。”
工程師們立刻行動起來。
次日清晨,麥克納馬拉召集前線指揮官們開會。
將軍們圍坐在長桌旁。
“先生們,”麥克納馬拉開口道:“我們面對的不是游擊隊,而是技術進步。
華國人插手了,他們的導彈下場了。”
隨后,麥克納馬拉展開一份報告:“基于工程師的模擬和殘骸分析,我們應立即調整戰術,讓b-52轉為高空盲投,避免低空衛星定位依賴;f-4編隊增加野鼬鼠護航,優先壓制敵方雷達;同時,緊急從本土空運更多ea-6b電子戰機,配備新編程的干擾吊艙,能針對模擬濾波生成白噪聲。”
“總統已批準,”麥克納馬拉補充道,“我們將數據鏈路擴展到每架飛機,實時反饋損失率,優化飛行路徑。
五角大樓會實時幫我們做最新的分析。
我們的情報需要反饋到每一位一線飛行員的手上。
另外,我們需要繼續派遣陸軍搜索更多殘骸,每塊碎片都是情報。”
情報傳回克里姆林宮,除了關于龍影地對空導彈外,還包括華國的請求。
華國方面希望接管一部分北越前線的防空。
過去這部分工作一直由蘇俄派去前線的專家負責。
其實華國早就想接管。
想讓他們的雷達,甚至是一整套的設備,在越戰前線上試試水。
從林燃那獲得美軍雷達相關技術資料,已經超過八年時間(1961年的圣誕節)。
華國在這八年時間里,早就開發出了自己的一整套雷達體系。
地對空導彈的小試牛刀后,華國迫切希望能夠借助這個機會,來對自己的武器設備進行測試加調整,以及找到未來優化的方向。
只是過去找不到合適的借口,人家蘇俄干的好好的,為什么要換你?
現在,借口已經出現了。
蘇俄的設備一開始能和阿美莉卡打的有來有回,但阿美莉卡的優勢在于,他們的研發進度太快,迭代速度太快。
根據伯納德·納爾蒂寫的《電子戰的戰術和技術1965-1973年對北越空戰中的電子對抗措施》中的內容,這是阿美莉卡空軍在東南亞的戰術和技術系列專著之一,蘇俄從1970年開始跟不上阿美莉卡的進度。
(阿美莉卡空軍f-105dthunderchief正試圖躲避從北越sa-750德維納發射的v-75vsam,圖來自阿美莉卡空軍)
越戰考驗了雙方電子對抗措施的最新發展。
起初,雷達控制的地對空導彈和高射炮具有優勢。
然而,阿美莉卡空軍完善了戰斗轟炸機的對抗吊艙,并裝備和武裝了飛機,以明確定位和摧毀導彈基地。
這些努力,輔以遠程干擾和其他軍種的反制飛機,成功地恢復了有利于進攻的平衡。
原時空是從1970年開始落伍的。
在1972年12月對河內-海防地區的b-52襲擊lebackerii中達到高潮。
整個戰時經歷被壓縮到幾天內,阿美莉卡就完成了轟炸。
但現在,這個時間被提前了。
現在,美軍的優勢不僅僅來自gps,還來自整體的技術進步。
蘇俄的防空體系,在阿美莉卡面前捉襟見肘。
北越前線岌岌可危。
在龍影小試牛刀后,北越方面也對華國的防空體系和雷達設備充滿了期待。
克里姆林宮,列昂納德靠在椅背上,瞇眼抽著香煙。
桌旁坐著格列奇科元帥、葛羅米柯,以及幾位kgb的官員。
他們面前攤開的文件堆積如山,主要是從河內傳來的加密報告。
“同志們,”列昂納德開口:“燕京的同志們又在攪局了。
情報顯示,他們不滿足于援助導彈,現在想直接接管部分前線的空軍對戰。
他們希望能在諒山省部署他們的防空體系。
他們的工程師想要教北越的同志們反制阿美莉卡的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