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成功的太空營救讓全球看到了,華國方面已經對月球實現了實際控制。
月球不是全人類的月球,月球是華國的月球。
現在和平年代,當然誰都可以來。
但一旦形勢發生變化,那么誰想要在月球上建基地,那可都是要獲得華國點頭的。
沒人能在月球上,擊敗同時擁有制導和反導能力的華國。
而這個時空,1970年的法蘭西尼斯,坐在林燃對面的華國代表,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在短短五十五年之后,華國會擁有整個月球。
他們兩人面對面而坐。
桌上擺著一本略顯陳舊的文件:《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
這是一份在華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件,卻又被忽視的文件。
它體現了那個年代,這個古老國家對科技頂層設計的前瞻性。
1956年白馬還沒來呢。
“我們當年從13個方面提出了57項重大科學技術任務,包括616個中心問題,并從中進一步綜合提出了12個重點任務。
最重要的當然是國防,這是我們能持續發展的基石,包括了原子彈和導彈,現在發展的都不錯,我們做出了原子彈、氫彈,擁有中程高精度制導導彈。
在新興技術上,我們規劃了計算機技術、半導體技術、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學和遠距離操縱等技術。
在國民經濟急需的領域,農業和有關解決吃穿用問題的科學技術,以及礦冶、燃料和動力、機械制造、化學工業、建筑、運輸和通訊等國民經濟部門的技術改造問題,這些都在列。
基礎科學則規劃也關注了數學、力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的發展方向。
老實,在規劃頒布之初,國際上普遍認為它過于宏大,甚至不切實際,1957年的時候,也就是制定這個規劃的那年。
我專程飛去莫斯科,希望莫斯科的科學技術委員會、蘇俄科學院以及相關部委的研究機構,就我們的科技規劃草案提出意見。
當時柯西金同志和我,我們的計劃太宏大了,廣度和深度已經和蘇俄的國民經濟科技規劃不相上下了,甚至在一些新興學科的覆蓋上比他們的規劃還要全面。
他問我,能不能少一些這表明蘇俄對規劃內容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反饋。
我給他的反饋是,我們需要按照這個規劃,蘇方專家只需要幫我們把關可行性,我們會自己來推進。
我當時的辭是,這不僅是一個技術清單,它更是激勵全體華國人民向科學進軍的精神綱領,它的宏大,就是我們的雄心”
林燃知道,在經歷了三天之后,對方終于想和他談一點實際一些的問題。
“所以教授,這份文件,指導了過去十二年的工作。
我們方面希望從他口中,獲得未來十二年的指導。
同樣,和蘇俄的指導一樣,我希望您為我們提供的指導是宏觀層面的,是方向層面的。
您只要給了正確方向,以我們的體系和人民來,我們一定能夠持續推進下去,直至實現那偉大目標。
奮六世之余烈在20世紀也未嘗不可。”
這是陽謀。
對方的潛臺詞其實是,我們想要在外星科技上實現追趕,我們要怎么做。
只是以科技規劃為著手點,避免被阿美莉卡方察覺。
“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一直關注著祖國,尤其對這份十二年科技規劃的持續實施感到震驚。
老實,在知道之初,我也認為它過于宏大,甚至不切實際。
但你們確實做到了,這是一個奇跡。”
兩人內心都知道,林燃也同樣是這個奇跡的貢獻者之一。
“我們在當時制定規劃時的目標,是集中力量,迎頭趕上,核心就在于集中二字。
我們深知底子薄,必須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急需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