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書省的官員,劉羨確切得知朝廷準備大分封時,已經是七月中旬了。
經過時長三個月的運作后,楊駿打通了所有關節,上到天子、太子,下到三省決策的所有高官,都已經同意了皇子再分封一事。等到了中書省草擬詔書的時候,可謂是順利非常,也不用經過什么駁回商榷,內容就已經確定了,只需要潤色就好,
這就是這個環境,劉羨有幸看到了這篇詔書,并訝異于其中的大手筆。
這篇詔書中的人事變動幾乎涉及到整個皇室,并且肉眼可見,也將改變整個國家的政局,其內容是:
以汝南王司馬亮為大司馬、大都督、假黃鉞,鎮許昌,都督豫州諸軍事;
改封南陽王司馬柬為秦王,假節,鎮長安,都督關隴諸軍事;
改封始平王司馬瑋為楚王,假節,鎮襄陽,都督荊湘諸軍事;
改封濮陽王司馬允為淮南王,假節,鎮壽春,都督江揚諸軍事;
立十皇子司馬演為代王,十五皇子司馬乂為長沙王,十六皇子司馬穎為成都王,二十三皇子司馬晏為吳王,二十五皇子司馬熾為豫章王;
又立太子司馬衷子司馬遹為廣陵王,楚王司馬瑋子司馬儀為毗陵王,淮南王司馬允子司馬迪為漢王,汝南王司馬亮次子司馬羕為西陽公;
徙扶風王司馬暢為順陽王,封司馬暢弟司馬歆為新野公,瑯邪王司馬覲弟司馬澹為東武公,司馬繇為東安公,司馬漼為廣陵公,司馬卷為東莞公;
改諸王國相為諸王內史。
以上便是詔書的全部內容,涉及到國家的十九位宗室王公,一口氣建立了十余個王公國家,波及到國家的十四州,數十郡國,上百萬戶百姓,上千名官員。可謂是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大手筆。
而劉羨之所以感到訝異,卻不在于詔書中的具體內容中,而是在心中感慨:這一天終于到來了嗎?司馬炎的身體已經撐不住了嗎?
這篇詔書安排的,毫無疑問是司馬炎的身后事。當今天子已不再考慮如何保持自己手中的權力,而是放下執著,從自己死后,子孫后代如何延續的角度下放權力。
顯然,他選擇相信了分封論,相信有宗室皇族屏藩朝廷,司馬氏的國祚能得到長久延續。
劉羨對此并不感到意外,畢竟哪怕在他自己的看法中,想要長期且良好的運轉郡縣制度,皇帝可以是一個昏君,卻不可是一個無智之君,司馬炎立了司馬衷這么一個太子,做這樣的選擇也是迫不得已的。
而從另一方面來講,劉羨的想法也沒有變,今時不同往日,想要在如今靠分封來平穩局面,實在是刻舟求劍,這是自取滅亡的禍亂之舉。
他不由得想起了和老師李密的約定,說等到天下大亂,他就要設法回蜀復國,這個時間快要到來了嗎?
不過對于現在的劉羨來說,他還沒有必要思考這個,眼下真正需要他考慮的,還是怎么敲定他下一份的工作。
按照以往的慣例,入仕后的第一份官職,其實只是用來熟悉官場和活絡人脈的,根據檔案和官場上的長輩提攜,用一段時間來鍛煉政務處理能力。而后朝廷再授予的第二份官職,才是仕途新手們大展拳腳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