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眾汗之汗
戈壁阿爾泰山,乃是阿爾泰山東南方向的余脈,被此時的大漠漢人稱作“南金山”。
比起真正的金山,這里少了幾分高大險峻,多是些低矮的丘陵,丘陵間鋪展著大片草原和戈壁,可容納大軍通行。
此時,南金山腳下的察罕泊周邊,草原上卻是扎滿了密密麻麻的帳篷。
每隔一段距離,便會插著一支純赤色,或者黃底白邊的日月戰旗。
遠遠望去,如同一片翻滾的彩浪。
而每一面戰旗,代表的便是一支百戶。
在此休整的,正是來自西州的第二鎮一萬大軍,和來自甘肅的第四鎮六千騎兵。
合計一萬六千人。
這支隊伍清一色全是騎兵,每名士兵至少備著三匹馬,多的甚至有四五匹。
馬背上馱滿了糧食、鎧甲、武器等物資,足夠這支大軍半年之用。
而如此充沛的糧草,自然離不開張興華和顧自忠對甘肅、西州兩地的經營。
就像是西州巡撫顧自忠。
此人一到任,就雷厲風行地細化戶籍、田畝管理,一門心思撲在農牧業上,天天催著百姓多開荒、多種田。
原本的高昌國就是北疆的糧倉,境內遍布著肥沃的糧田。
顧自忠把這些糧田重新梳理登記,租給漢人和回鶻百姓耕種,又組織人手開墾荒地。
如今西州的田畝總數加起來已有一百三十多萬畝,比從前翻了不少。
更難得的是,西州的糧食大多能一年兩熟。
秋日里種下小麥,來年夏天收割;緊接著種上栗米,秋天再收一茬,循環往復。
同時,還會根據需求和土壤情況,穿插種植高粱、大豆、等作物,田地里一年到頭都不閑著。
就說去年一年,西州境內便產出了兩百多萬石糧食,光收繳的租稅就有九十萬石。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九十萬石糧食或許不算太多,但對于一個州府,這數字,歷朝歷代都難以企及。
要知道,過去大部分糧食都被中間的豪強地主、士大夫階層盤剝走了,國家和百姓只能啃點他們剩下的殘羹冷炙。
可北疆硬是砍掉了中間商環節,讓官府和百姓直接對接。
官府按定好的租稅收糧,不搞苛捐雜稅。
百姓種多少得多少,繳完租稅后剩下的全歸自己。
如今西州倉庫里的糧食堆得快溢出來,倉房都不夠用了。
百姓家里的余糧也足夠吃好幾年,遇上災年也不怕餓肚子,真正實現了雙贏。
湖畔的篝火旁,士兵們正用鐵鍋煮著栗米粥,香味飄出老遠。
一個西州來的士兵捧著粥碗笑道:“咱西州的糧食就是瓷實,煮出來的粥都比別處稠!”
旁邊的一名回鶻士兵,說著磕磕絆絆的漢語道:“那是顧大人會理事,擱以前高昌國,種再多糧也落不到自個兒嘴里。”
三娃子聞言,則是好奇的向其詢問以前高昌的慘狀。
原本以為自己很慘了,給田主當佃農,能吃飽飯的時候很少。
沒想到這些回鶻人更慘,完全就是貴族的奴隸,別說吃飽飯了,甚至有可能因為主人的一個不高興,直接將其打死。
北疆軍來了之后,打倒了他的主人,給他們這些奴隸分了地,所以這個回鶻人在當兵的時候,比很多漢人都要積極呢。
而三娃子,原本便是河西的一名漢人少年。
當初北疆軍攻占河西時,他被俘虜到了高昌,成了北疆的一名田戶。
租了二十畝地,還娶了個回鶻媳婦,眼看著好日子正要開始,將軍府卻下達了征調一萬大軍北上的命令。
在兵役方面,北疆對平民也是有要求的,每戶必須出壯丁輪流服兵役。
沒有戰事的時候,只需要隔三天時間,抽出半天來組織訓練,算是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