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也不必把他當做是本王的兒子,該如何操練就如何操練,本王絕不心疼。”
趙烈等人聞言,心中感慨不已。
尋常權貴都恨不得將子女捧在手心,可大王卻主動讓小王爺來條件艱苦的武備學堂,與普通學生一起訓練,這份格局與遠見,實在令人敬佩。
隨后,眾人簇擁著李驍走進營寨,趙烈一邊帶路,一邊向李驍詳細介紹金州武備學堂目前的情況。
畢竟李驍出征三年,學堂的情況變化還是挺大的。
就比如,第三期學生的情況就是李驍不了解的。
因為這批學生是在李驍出征后不久招收的。
“啟稟大王,如今學堂按照年齡分為三期學生:十四到十六歲為第一期,十到十三歲為第二期,七到九歲為第三期。”
“其中第一期現有三百四十六人,第二期有五百六十八人,第三期有八百三十二人。”
……
年齡越大的學生數量之所以越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便是嚴格的淘汰制。
金州武備學堂每年都會進行考核,連續兩次考核不過便會留級,若還是考核不過便會清退。
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金子,學生數量自然更少。
另一方面則是學生的來源限制。
很多家長舍不得送孩子來,因為男孩是家里的主要勞力,留在家里能放羊、干農活,長大也能參軍謀生。
所以第一期學生中,大部分都是戰爭孤兒。
但隨著北疆生活條件改善,越來越多有見識的百姓意識到學堂的好處,不僅能學本事,還能讓孩子有個好前程。
即便家里少了個勞力,也少了一張吃飯的嘴,而且學生在學堂里也會放羊、干活賺伙食費,并不算白吃白住。
所以,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將孩子送進學堂,學生的數量自然一期比一期多。
但還是那句話,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才是真英雄。
秦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第一是為了提升整體的素質,但更重要的還是挑選并培養精英人才。
將整個秦國的精英納入管理之下,為我所用。
聽著趙烈的介紹,李驍微微點了點頭,對金州武備學堂的發展還算是滿意。
又轉頭看向了旁邊的一名獨臂中年男人,沉聲問道:“武參軍,當初建武備學堂,是以金州和大漠為試點。”
“如今大漠學堂的情況如何?其他幾所學堂呢?”
武剛,乃是金州老漢民出身,官至副千戶,當年與乃蠻人的戰爭中斷了一臂,選擇轉業,并被李驍任命組建金州武備學堂。
是學堂的第一代總教官,將金州武備學堂管理的有聲有色。(見232章)
可以說,如果不轉業的話,如今的武剛至少也是個萬戶。
不過,轉業之后的他,也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
第一批學生試點成功后,李驍便決定擴建北疆學堂體系,在大都護府之下建立了教育司,與度支司、鹽鐵司等司部平級。
任命武剛為教育司參軍,統籌北疆所有武備教育事務。
聽到李驍的問話,武剛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啟稟大王,大漠武備學堂規模比金州略小,第一期學生有兩百三十五人,第二期學生有五百零八人……”
“除了金州和大漠之外,陰山、伊犁、甘肅的武備學堂也已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