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剛繼續說道:“陰山學堂現有學生三百余人;伊犁學堂靠近七河,戰事頻發,孤兒更多,有學生六百人。”
“甘肅學堂因剛建立不久,規模最小,僅有三百余人。”
金州和大漠是秦國的基本盤,一個是政治中心,一個是經濟中心,很多政策都會優先落地這兩州。
但其他各州也在穩步推進。
除了武備學堂,教育司還在每個千戶所建立了‘府學’。
因為很多百姓不愿意將學生送進學堂,畢竟那便意味著家庭缺少了重要勞動力。
但北疆的教育事業還需要繼續推進,至少要讓更多的人識字。
于是,府學便相應的建立了起來,它沒有武備學堂那么全面、專業,更像是掃盲班。
因為條件有限,每個千戶只能安排一兩名先生,核心任務就是教孩子識字。
哪怕只認識自己的名字,會寫一二三,也是好的。
此外,教育體系中還有一類特殊群體,便是戰爭孤兒。
所有戰爭孤兒都集中在專門的營地撫養,雇傭了女工照顧他們的生活,相當于孤兒院。
等孩子長到六歲,會根據性別分流:女孩進入女工學校,學習紡紗、織布等手藝,能養活自己即可。
時代環境有限,讓她們安安穩穩長大,結婚生子,為北疆繁育人口,便是盡了本分。
男孩則會進入武備學堂接受軍事化訓練,但學堂實行嚴格的淘汰制,每年考核,合格者升級,有醫學、工匠天賦的會轉去專門學校培養。
連續不合格的,會先留級,若仍無進步,便會安排去國有牧場放羊,不再浪費教育資源。
并非放棄他們,只是每個人的天賦不同,或許等他們長大之后,也夢在戰場上能大放異彩,但肯定要比學堂出身的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李驍邊向營地里面走著,一邊聽著武剛對各學堂、府學、幼學的簡單介紹,不時的點著頭。
沉聲說道:“教育是百年大計,是關乎我大秦基業的根本。”
“府學掃盲、幼學養基、武備育才,缺一不可,你們做得細致,很好。”
說話間,眾人已經來到了訓練場。
只聽見馬蹄聲、喊殺生、呼喝聲不斷,學生兵們正在進行各種訓練。
有的在做引體向上,手臂青筋暴起;有的在練習馬刀劈砍,動作利落;還有的圍著沙盤,在教官指導下推演戰術。
陳牧之正帶領幾名隊員調試虎尊炮,校準炮口角度。
雖然是騎兵,但也要對火炮有一定的涉獵,至少在關鍵時刻能頂替炮兵,進行簡單的工作。
而就在這個時候,陳牧之的目光看向了遠處的人群,瞬間,心神巨震。
“那是~”
“大王!!”
為首者身著暗金龍紋甲胄,身形高大挺拔,氣勢非凡。
雖距離尚遠,可與記憶中李驍的神態一模一樣。
三年未見,大王還是如此神武。
其他學生也紛紛側目,眼中瞬間燃起激動的光芒——是大王來了!
盡管按捺不住心頭的雀躍,卻沒有一人擅自開口或離崗,只是訓練的動作愈發標準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