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將定不負大王所望。”三人再次躬身,眼中滿是堅定。
隨后,李驍讓人取來早已準備好的獎勵。
兩名士兵捧著托盤上前,托盤上擺放著三把鑲金騎兵刀與十個精致的千里眼。
李驍拿起第一把刀,遞到陳牧之面前:“此刀為我秦軍制式軍刀,武戎刀。”
“刀身一面刻‘武戎’,象征軍人的使命;另一面刻‘成功,成仁’,代表軍人的氣節與榮耀。”
“你是金州學堂考核榜首,這把刀賜予你。”
“望你再接再厲,為我大秦立下不世功勛。”
陳牧之雙手接過帶鞘的騎兵刀,忍不住握緊刀柄,心中滿是自豪。
緊接著,李驍又將另外兩把刀分別授予穆英與張哈圖,三人持刀而立,引得周圍學生們陣陣羨慕。
隨后,李驍又命最終考核的前十名學生上臺,親自賜予他們每人一個千里眼。
他打算將此授刀儀式作為慣例延續下去,金州和大漠學堂的每一批畢業生中的前三名和前十名,都會由李驍親自授予騎兵刀和千里眼。
這兩者都寓意著指揮權,是李驍賜予他們的榮耀,也是對他們的未來期望。
至此,驍騎營的框架已完全搭建完畢:李書榮任千戶,六名武衛軍出身的都尉任百戶。
十余名親衛骨干與兩所學堂的六名優秀學生任都尉,其余優秀學生擔任什戶。
只待從民間征召的五百余名青年到齊,一千兩百人的驍騎營便能正式建立。
“新軍!”
看著驍騎營的框架逐漸清晰,李驍的思緒不禁飄回了多年前。
當初,他第一次指揮對葛羅祿人的戰斗之時,面對瘋狂的四堡聯軍,他無動于衷。
只因為,這便是這個時代軍隊的本色,野蠻、混亂,貪婪,僅憑血氣之勇作戰,戰后瘋狂的發泄獸欲,沒有任何人能輕易改變。
那個時候,李驍便想過要建立一支全新的軍隊,一支有紀律、有戰術、有信仰的新式鐵軍。
但當時的情況,實在是太難太難了。
沒有穩定的根基,沒有充足的糧餉,沒有足夠的威望,連自身安危都需時時提防,建立新軍就是找死。
如今,十年過去,他從金州少年成長為秦王,終于將當年的想法變為了現實。
想到這里,李驍眼中閃過一絲感慨,隨即又被堅定取代。
驍騎營,只是一個開始。
接下來的五天,李驍一直留在學堂營地,親自主持驍騎營的改編。
從制定新的訓練科目,到劃分各百戶的職責范圍,再到協調老兵與學生兵的配合,每一個細節他都親自監督。
確保驍騎營從一開始就朝著“新軍”的方向發展。
閑暇之余,他還檢閱了學堂另外兩期學生的生活與訓練情況。
第二期的學生大多是他出征前見過的,如今已褪去稚氣,能熟練完成基礎的騎射與體能訓練。
而第三期的學生年齡更小,大多是七八歲的孩子,對李驍這個“大王”完全陌生,見到他時,既好奇又帶著幾分怯意。
李驍沒有擺大王的架子,而是走進他們的帳篷,翻看鋪蓋是否厚實,詢問每日的伙食是否能吃飽。
在訓練場,他拿起一個孩子的短弓,手把手教他調整姿勢。
在課堂上,他還抽查了幾個孩子的識字情況,看到他們能流利背出《秦王啟示錄》的片段,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