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都不算大。”灰熊接口道,“我們看到的廠子,很多看著大,但設備感覺挺舊的,工人也多,管理好像…挺混亂的。跟香江那些現代化工廠沒法比。”
“對,”土狼補充,“本地人聊天都說,現在政府抓經濟抓得緊,到處都在建廠,鼓勵出口。
銀行的錢也好貸,只要能拿到海外訂單。
但競爭也激烈得很,小廠子倒閉的也不少。
另外,那些大牌子,像三星、大宇,都在這里設了點,但主要是銷售或者小規模的分廠,核心的好像還在漢城、釜山那邊。”
“還有一點,這里的幫派確實有,主要盤踞在工廠區外圍和碼頭,收保護費、控制一些搬運工和女工,甚至插手一些小工廠的原料供應。但感覺層次不高,就是些地頭蛇,跟香江那些有組織、有后臺的沒法比。只要給錢,或者展示點實力,應該不難擺平。”
何雨柱靜靜地聽著,他的目光掃過攤在桌上的簡易手繪地圖,上面標注著他們探查過的重點區域。
香江太小了,何雨柱的腦海中浮現一個念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香江是金融和貿易的天堂,但它的土地資源極其有限,高昂的地價和勞動力成本,以及英資財團對關鍵行業的壟斷,嚴重限制了重工業、大規模制造業的發展。
他的黃河實業在碼頭、地產、汽車、飲料、安保等領域可以風生水起,但要涉足真正能奠定根基、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制造業,尤其是重工業和化工業,在香江幾乎寸步難行。
未來的電子產業,更是需要龐大的產業鏈支撐,香江提供不了這個土壤。
而國內呢
何雨柱的眼神微微黯淡。
1972年,祖國大陸仍在特殊時期的風雨中飄搖。雖然曙光已現,但整體的營商環境遠未成熟。
風險高,基礎設施落后,市場封閉,對外資的態度更是諱莫如深。
現在回去大規模投資工業,時機遠未成熟。至少還要等待十年,甚至更久。
他目光重新落回地圖上的大邱,這里不一樣。
雖然看起來落后、粗糙,甚至有些混亂,但它擁有香江和此時大陸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1.土地與勞動力成本低廉:這是發展制造業的基礎。
2.政府強力推動工業化:樸某的五年計劃正在全力推進,政策傾斜,貸款支持,目標明確指向出口導向型經濟。這是一個巨大的時代風口。
3.初步的工業基礎:紡織、機械已有一定積累,產業鏈雖不完善,但雛形已現,便于切入和升級。
4.地理位置:靠近釜山港,物流便利,利于進出口。
5.社會相對穩定:軍政府強力統治下,社會秩序比東南亞許多地方要好得多,只要處理好當地關系,經營環境可控。
更重要的是,那些未來將叱咤風云的半島財閥(chaebol),如三星、現代、大宇,此刻也正處于關鍵的擴張期和轉型期。
它們的根基尚未完全穩固,壟斷格局還未徹底形成。這正是“野蠻生長”、提前卡位、甚至參與塑造規則的黃金時期!
一個清晰的藍圖在何雨柱腦海中迅速勾勒成型。
香江是他的金融中心和前沿窗口,但真正支撐未來的“基本盤”,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制造業根基上!
而半島,尤其是這個正在工業化浪潮中奮力前行的大邱,就是他選中的“落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