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喬維岳四人帶著圖紙去到太子府求見。
“殿下,下官這幾日檢《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發現隋大業四年舊渠比今偏東三里,下官提議,可改線避開淤積嚴重河段,這是下官重新繪制的古今渠線對照圖,還請殿下過目。”杜鎬將手中一份圖紙遞上。
趙德昭翻看一番,手稿上清楚得畫出了隋朝開渠時的線路,的確和眼下的比較有了偏差,想來便是因為淤塞導致。
若按照新線路來修,當能節省不少銀錢和人力。
這幅圖可也來之不易,這五日來,他們四人衣不解帶,翻遍了無數史料來查找永濟渠當初線路,以及發生偏差的緣由。
隨后,杜鎬提出不能太過依賴唐代文獻,若有因為黃河泛濫改道后新淤積區,則不會都記錄在冊。
是以,他們又翻找開寶年間黃河汛情圖,疊加分析后才繪制出了線路,而后再配合輿圖,標出是否要占用民田以及其他障礙物,方便屆時讓戶部核算補償費用。
而江南國和吳越國畫圖標準也沒有統一,喬維岳的復閘圖用丈尺標注,可羅處約的水平測淤法用的是計里畫方。
另外,在工期上也有矛盾,比如測淤圖顯示魏州段需工期六十日,而復閘圖則需要九十日。
以至于分別畫的圖紙最后合不上,最后還是工部尚書讓他們改用京師標準輿圖格式,縱向每寸折百丈,橫向計里畫方,這才將圖紙統一了起來。
遂即,杜鎬提議制定工程進度對照表,就說魏州這一段吧,測淤六十日,建閘九十日,疏浚四十日,再留出十日的空余來,防止有意外發生耽誤工期。
改進之后,總工期原定三年的,眼下卻發現可縮短至兩年半,如此的話,想來費用也能節省不少。
“好,待戶部根據圖紙算出具體花費,宮中落印之后,便可開始施行,這幾日辛苦了!”趙德昭收起圖紙,他們笑著說道。
“不敢言辛苦!”幾人起身行禮離開。
趙德昭將這圖紙送去政事堂過目,又讓戶部根據圖紙計算出所需花費來,戶部動作快,沒兩日就給出了重修永濟渠所需要耗費的人工和錢財,送去了太子府邸。
首先是人工費,征調河北、京東路民夫共計五萬余人,分三番更替,每番一萬六余,每番役四十日。
每人日給米兩升,錢五十文,合計需米十二萬七千二百石,錢十五萬九千貫。
其外,還有木匠、石匠等專業工匠六百人,這些人工錢稍高些,每日給錢二百文,合計便要七萬二千貫。
人工費之外便是物料費,木材、石料、鐵器等,合計也要四萬余貫。
而運輸這些物料的費用也要不少,漕船六千貫、車馬轉運四千貫,便要一萬了。
其余還有官員廩給,包括監工、吏員,以及受傷之后的湯藥、撫恤傷亡,共計兩千貫。
“是以,所需糧十二萬七千二百石,錢二十八萬六千五百貫!”戶部官員報完賬之后將冊子奉上,心中多少有些發虛。
要知道,他們戶部連夜算出了這筆賬,看到最后這數字后不免驚慌,光一個永濟渠就要耗費這許多,若還要再加淮南其他水系,國庫也不知還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