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惟正忙答道:“兒子打聽了一下,那少年名叫寇準,華州下邽(gui)人氏,今年...似乎尚未加冠。”
“尚未加冠?”趙匡胤聞言,臉上掠過一絲真正的驚訝,遂即化為暢快的贊嘆,“好,好一個寇準,未加冠便有如此見底,如此膽魄,鋒芒畢露,卻又言之有物,并非徒逞口舌之快,能看到科舉乃文化征服之利器,此子眼光毒辣啊!”
趙匡胤說著,轉頭看向趙德昭,笑著道:“我大宋朝堂,后繼有人,哈哈哈哈!”
趙匡胤顯得十分開心,仿佛看到了最優質的璞玉。
這時,一直在旁搖著折扇、面帶微笑聽著的趙德昭心中卻沒有那么平靜了,他聽到“寇準”二字,心中早已掀起了驚濤駭浪,這可是史書中澶淵之盟時力挽狂瀾,被后世戲稱為“寇老西兒”的一代名相啊!
王旦和寇準,大宋史上兩個有名的賢相,不想竟在今日見了面交了手,可惜了,自己沒有在場親見!
趙德昭心中激蕩,表面卻不動聲色,只是順著趙匡胤的話,用一種略帶調侃又飽含深意的語氣對趙惟正說道:“安安啊,你今日這趟茶,喝得值,這王旦和寇準,可是給你、也給爹,演了一出雙簧啊!”
趙惟正一愣,“雙簧?”說完,他轉頭看向趙匡胤,卻見祖父聞言一點兒也不見驚訝,看來也是如此認為的。
“正是,”趙德昭收起折扇,輕輕點著掌心,“王旦之言,如同綿里藏針,他講的是最正的道理,行的是陽謀,格局宏大,讓人難以反駁,這是治國安邦的宰相氣度,將來可為你持重守成,穩定朝局。”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玩味,“而那寇準,則是刀鋒淬火,他的話,撕開溫情,直至核心,甚至有些霸道,卻更能沖擊人心,破處迂見,這是救時宰相的坯子,將來若遇危局難關,需銳意革新或力排眾議時,非此類人不可!”
趙匡胤聞言眉頭一挑,他倒是不知,僅憑這一段對話,趙德昭竟能將他們比作宰相,看來當真是對他們寄予厚望。
趙德昭始終看著趙惟正,諄諄教導,“你祖父為何欣喜?因為他看到的不只是兩個有才華的年輕人,更是兩種截然不同卻又相輔相成的為政風格,王旦是鼎,能鎮國,寇準是劍,能破敵,為君者,既要能欣賞鼎的沉穩,也要善用劍的鋒芒,要懂得什么時候該行王旦之仁,什么時候需用寇準之銳,更要能讓這鼎與劍,各安其位,各展其長,甚至...讓他們互相砥礪。”
趙德昭微微一笑,仿佛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至于這寇準,性子如此剛直銳利,將來在朝堂之上,怕是少不了要頂撞于人,甚至...頂撞于君,安安,你若將來要用他,就得先學會容他之愣,賞他之直,用他之才,還得防他因過于剛直而折了自己,這里面的分寸,可一門大學問。”
趙惟正聽得入神,細細品味父親的話。
祖父看重的是人才本身,而父親則更近一步,是在教他如何識別、運用和駕馭不同的人才。
趙匡胤在一旁聽著兒子教導孫子,滿意得捋著胡須,淡淡道:“二郎說得不錯,江山代有才人出,能識人、會用人,這江山才坐得穩。”
“是,孫兒記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