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晨光照耀在宮門和貢院照壁的金榜上,更是讓人覺得滿目輝耀睜不開眼。
金榜高懸、墨跡猶香,無數貪婪目光掃過那些足以改變命運的名字。
當“蘇易簡”三個字高居榜首的消息傳開,引起的震動甚至超過了之前契丹人中榜的消息,緊隨其后的,是未及弱冠之年的寇準為榜眼,王家幼子為探花。
這個結果,既在意料之外,細細想來,卻又在情理之中。
很快,狀元蘇易簡那份被皇帝朱筆欽點、譽為“對策第一”的殿試卷子,被工楷謄抄,張貼在宮門以及貢院外,供天下學子觀摩學習。
人群再次圍攏,這一次,安靜了許多,不管是中了進士的也好,還是沒有中了也罷,俱是屏息凝神,逐字逐句品讀那篇注定要名動天下的雄文。
寇準和王旦也來了,兩位少年英才,站在人群的最前方,目光銳利,神情專注。
寇準讀得極快,但越往下讀,他原本那份“舍我其誰”的銳氣漸漸收斂,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
他看到蘇易簡提出的“制度一統”比他的“利益綁定”更徹底、更根本,看到“文化浸潤”比他的“移根換土”更精妙、更顯王道氣象。
尤其是那“華夷一體,共為宋民”的立意,如同撥云見日,將他心中那股銳氣引導向了一個更宏大、更光明的方向。
他深吸一口氣,下意識地攥緊了拳頭,不是不服,而是一種遇到真正高山后的興奮與自省。
“好一個不易其俗而漸革其心...我不如也...”
王旦則讀得慢而沉靜,他的臉上始終帶著溫和的欣賞,但眼底深處的震撼卻越來越濃。
蘇易簡的策略,與他“因俗而治”的思路同源,卻走得更遠、更系統、更自信。
那套“官學為核,楷模引導”的柔性浸潤方案,堪稱將他心中所想完善到了極致。
王旦仿佛看到了一條清晰可見、通往天下大同的路徑。
王旦輕輕嘆息一聲,是心悅誠服的嘆服,“蘇兄之論,格局浩大,思慮周詳,潤物無聲而功在千秋,旦,遠不及也。”
兩位未來的宰相,在此刻,因一篇狀元文章,看到了自身思維的邊界,也看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為政境界。
這并非挫敗,而是一次寶貴的升華。
于此同時,垂拱殿中,氣氛莊嚴而又熱烈。
趙德昭特意將蘇易簡的答卷以及另外幾分尤為出色的、包括契丹士子在內的殿試卷子,一并發至諸位大臣的手中。
“諸卿都看看,”趙德昭道德聲音帶著難以抑制的興奮,“此非紙上談兵,此乃未來治理北地、乃至安撫四夷的寶典,尤其是蘇易簡此策,高屋建瓴,切中肯綮。”
他環視群臣,下達了明確的旨意,“朕意已決,著政事堂即刻牽頭,會同三司、樞密院、六部等相關署衙,以蘇易簡之策為綱,充分參酌這些卷中所提的務實建言,尤其是那幾位北地士子所陳的民生疾苦與具體建議,盡快擬定一套詳盡的北地新附州縣治理條則。”
趙德昭一條條細化要求:
“給朕明確,哪些律法必須即刻統一,哪些民俗可以暫緩變革,給出時間表!”
“吏部,拿出一個在北地選拔、考核、升遷官員的新章程,要大膽任用通曉漢文的當地賢才!”
“三司,核算清楚,在北地興辦官學、推廣醫館、設立常平倉,需要多少投入,列出章程來!”
“要讓北地的百姓,盡快感受到歸附大宋,不僅僅是換了個主人,而是迎來了更好的生活,更光明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