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是寒門出身,祖上是理學大家,極為清貴的讀書人家。
魏家十分守舊古板,之所以和沈家結親,絕無攀附高門的意思。
他們家就是看中沈家女賢良淑德的名聲,推崇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
而今看沈家嫡庶兩女,爭著去做五皇子妃,還在選妃時鬧出玄虛來。
不免覺得沈家女言過其實,派人來問過幾次,還有退親的打算。
沈魏兩家訂婚已久,初聘定禮都已下過,預備下半年成婚。
若此時男家無故退婚,女方幾乎是沒活路的。
最終是沈夫人出面解釋,沈閣老托人勸說,才讓魏家打消退婚念頭。
沈二姐兒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嚇得險些自盡輕生。
雖然婚事是保住,可沈二姐兒因此大病一場,從六月躺到七月。
沈閣老為女兒婚事忙亂幾日,險些把答應何昭儀的事兒忘了。
依照沈家與何昭儀約定,沈閣老暗中令禮部上奏,請立昭儀為貴妃。
本朝后宮制度,皇后以下有一品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
二品九嬪以昭儀為首,另有昭容、昭媛、修儀、修容等。
最后是三品婕妤、美人、才人共十八人。
如今皇后無子常病,四妃只有賢妃在位,其他三妃空缺。
禮部尚書上奏時,不敢指名道姓,請萬歲爺單獨晉位何昭儀。
因此奏本上寫的婉轉,大意是請萬歲爺將生育過皇子的妃嬪都晉一晉。
宮中除何昭儀外,其他生育皇子的妃嬪,最高也就是個婕妤。
言下之意就是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何昭儀該做四妃之首,正位貴妃。
沈閣老聽著禮部奏請,頗覺奏本寫的婉轉大方,連忙出班附議。
誰知道司禮監呂公公,早防著他這一手,跳出來一通聲淚俱下。
別的事兒都不提,只是哭著懷念死了的寧淑妃與不知下落的三皇子。
三皇子十二歲做質子北上戎狄,至今生死不明,大約就是為國捐軀。
寧淑妃為愛子憂悶抑郁,臨終都死不瞑目。
呂公公哭哭啼啼幾句話,頓時勾起萬歲爺愧疚之情。
當場御筆親書,為寧淑妃加謚號為淑慧貴妃,追謚三皇子為親王。
又下令禮部與司禮監重修寧淑妃陵寢與三皇子衣冠冢,加春秋二祭。
萬歲爺哭紅了眼,低頭見朝臣中站著寧元竣,是寧淑妃的親侄子。
還令推恩各代寧國公同享春秋二祭,還追贈寧元竣之父為大司馬。
寧元竣跪謝痛哭,發誓必定再回北關,無論生死要將三皇子帶回來。
本來是一次普通朝會,鬧得君臣傷感落淚,滿朝臣子都陪哭一場。
萬歲爺感懷寧淑妃母子,悲痛難忍早早退朝,就沒提何昭儀晉位的事。
沈閣老挖空心思,倒給寧家人抬了轎子,本就憋了一肚子憤懣。
等到下朝出宮時,見寧元竣與呂公公說笑,心中更添一層氣。
偏在這時辰,何昭儀派女官來問消息,催問十分急迫。
沈閣老眉心緊鎖,心中糾結起一團亂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