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賞金籃球賽的帶動,李香蕓主政的這個小縣城,熱度一下子就起來了。
上級部門也下撥大筆資金,支援當地的發展。
新的交通道路修起來了,一個接一個的場館拔地而起,配套的酒店,飯館等,也相繼入駐。
之前,因為上一屆政府班子,為了追求政績,而盲目修建樓盤,導致出現的大批爛尾樓,也借助著這一波熱度被消化了。
由政府出資,退還了那些購房者的購房款。
然后由政府接手那些爛尾樓,將那些爛尾樓修建完工,用來開發酒店,餐廳等服務型行業。
一時之間,該縣的各種工程又開始紅火了起來。
這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李書記這個名字,也被當地百姓記在了心里。
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是不是真的在為民做事,大家都能看得出來。
別看前一任的政府班子,修建了各種各樣的樓房,似乎讓縣城變得高樓林立,看起來經濟更繁榮了,可泡沫褪去,人們看到的,是一片狼藉。
因為舉債發展房地產,地方財政捉襟見肘,房地產商和政府為了收攏,變著法的把人家往縣城里面趕,希望借此,能夠讓樓盤好賣一點。
但結果是什么呢,一個縣城本來就那么點人口,把大家都趕到縣城來,讓大家都掏空了錢包購買房子,但是你縣城又沒有機會工作,大家賺不到錢,連最基本的物業費都交不起,讓人們怎么活?
于是乎,你在當地可以看到一個很奇異的情況,那些在縣城購買了房子的年輕人,為了還房貸,不得不外出務工。
也就是說,他們花高價買的房子,自己卻連一天都沒有住過。
反而是要給開發商和銀行去打工。
大家都不是傻子,購房熱潮的時候,大家都害怕買晚了,房價還會進一步上漲,所以都紛紛踴躍購置房產。
可熱潮散去,殘酷的現實擺在大家眼前。
熟悉的縣城,根本就生活不下去,樣樣都需要錢,但縣城又提供不了工作機會。
外出務工去賺錢,房子空著沒人住,還要每月打款。
因此,很多人都選擇及時割肉離場,寧愿虧錢,也要把手上沒什么用的房產給賣出去。
二手房價值一跌,新房那邊的價格也跟著崩盤,然后就是新樓盤接連爛尾,政府舉債,連利息都快償還不起了,財政窟窿一個接一個,惡性循環。
也間接導致人口外流越發嚴重。
你這里都沒什么發展,人家可能要搬出去。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摞活,樹摞死,大家總歸是要發展,要生存的。
人口外流一加劇,當地財政情況就更惡化,原因很簡單,經濟是需要人來創造的,你連最基礎的人口都快沒了,還談什么別的規劃?
當時,李香蕓面臨的就是這么個爛攤子。
整個縣政府班子,都被民眾們不知道罵成什么樣了。
由于財政困難,公共服務也沒了,河流變成了臭水溝也沒人管,垃圾也沒有人清運了,道路破損也無力修補,哪哪都是問題。
唯一好一點的是交通,幾乎很少擁堵。
原因很簡單,人口外流如此嚴重,年輕勞動力都跑出去了,路上車流稀稀拉拉的,自然不會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