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源自張魯。
劉備聽到這一消息的第一感受是大喜。
胸腔里像是有團火猛地炸開,燒得眼眶都有些發熱。
這些年忍辱負重,寄人籬下,不就是盼著這一日?
曹操啊曹操,你也有今日!?
你一死,這北方必定大亂,這漢室天下終非屬你手也。
然而與眾將士大喜過后,劉備卻莫名感到一陣空虛。
這空虛并不是對曹操的憐憫。
曹操一生殺伐,欺凌漢帝,手上沾染的鮮血足以匯成江河。
何來憐憫可言?
而是可惜。
他可惜曹操精于權術,擅于軍政,本有匡扶天下的能力。
卻終效董卓之行。
若他肯放下權謀算計,憑他的雄才大略,輔佐漢帝重整乾坤,未必不能成為流芳百世的周公。
劉備亦回想當初,為曹操所禮遇之時。
心中亦泛恍惚的暖意。
那時他雖寄人籬下,曹操卻待他不薄,坐必同席,行必同車。
縱論天下,暢所欲言。
那一日。
曹操言其為洛陽北尉,正律法棒打蹇碩叔。
劉備言其任安喜縣令,為公理鞭笞督郵吏;
互道對方年輕沖動之往事,他們也曾相互欣賞,撫掌而笑。
都有英雄氣,也都是暴脾氣,豈能無話可談?
所不同的是,曹操那頓五色棒打出的滿腔激憤,自有家世蔭庇兜底,風波過后仍能穩坐官位,甚至因鐵腕之名更得矚目;
而劉備鞭向督郵的怒火,卻燃盡了所有的軍功與榮耀,終究只能帶著家小倉皇遠走,如斷梗飄萍般再尋前路。
但對于英雄而言,那些又算得了什么?
能守得住心中公理,護得住肩頭道義,方得彌足珍貴。
坦率而言,劉備看不上曹操屠城害民之舉。
卻又不得不承認曹操平定亂世的舉措,也佩服他整合人心的能力。
劉備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律己。
但不以其律他人。
他甚至想過,若曹操之志真為興漢,縱有德虧,亦為漢室之幸。
待天下一統,或許兩人真能為同朝之臣,這傾頹的王朝的在此繁興共盡一份力。
直到那一日,許田圍獵……
曹操奪皇帝之弓,沉醉享受于“是陛下射中啦”的不實諛詞。
劉備看清了曹操的嘴臉。
后得漢帝衣帶血詔,劉備得見漢帝字字泣血之言,心知與曹操斷難同路。
再后來,曹操勒斃董貴妃,亦殺其腹中孕子。
至此,曹劉已成血海深仇。
……一陣歡悅之后,帳中文武俱已散盡。
劉備頹然坐在座位上,忽然感到一陣悲涼和寂寞。
如果按照原本的世界,曹孟德此時當正值鼎盛,至少還有八九年的壽命吧。
不過,這樣也好。
他最終未稱公稱王。
乃以漢相之名,死于西北黃沙之地。
在劉備看來,曹操今生結局,可比做一個魏公或者魏王要好多了。
劉備開始思考,要不要派個人去許都,為曹操吊喪。
卻又擔心,曹操之死,與自己脫不了干系,曹氏族人若得遷怒于使臣,豈不是把人往火坑里推?
算了,還是聽聽孔明的意見。
很快,諸葛亮的密信就到了。
接著,劉備得到了更為確切,也更為震驚的消息。
曹操竟然沒死。
“主公鈞鑒:
前日所傳曹操死訊,實乃亮假托張魯謂之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