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開里面包裹,荀彧頓感詫異。
竟是五斤雞舌香。
荀彧素識香品,自知這雞舌香品質上佳,但似乎不是很新鮮。
乃放置三五年之久。
荀彧愈發詫異,再行翻找,竟尋到一封竹帛書信。
字是荀攸的。
乃是荀攸替丞相手書:
“日前得聞南陽菊香正盛,忽念及君隱居隆中時,嘗以香草自況。
今托人捎去雞舌香五斤,此香生于南海,燃之清冽可滌塵,含之芳馥能潤喉,昔漢官奏事必含此香,蓋因近君者當有清芬之質。
君有臥龍之名,自比管樂,想必亦知: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方今天下大亂,烽煙未止,生民嗷嗷待哺。
孤雖不才,愿承周公吐哺之志,聚天下賢才共安社稷。
昔光武起于南陽而平四海,今孤帶甲百萬,氣勢正盛,正待君來共襄盛舉。
君若肯束裝北上,孤當以心腹相待,軍國大事共參之,何必輔佐奸佞,與草木同腐?
此香五斤,一為君案頭清供,二為前路引燭——若蒙君諾,可持此香為信,孤當掃榻以待。
秋涼添衣,伏惟珍重!
落款是:漢丞相,孟德書。”
所謂的孟德書,乃是荀攸代筆。
但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諸葛亮竟連帶雞舌香和信件,一并給他寄回了許都。
不,不是寄回了許都。
而是有目的的,寄到了他荀彧的手里。
荀彧心中猛然一凜,再看一遍竹帛,慢慢理解了諸葛亮的意思。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曹操謂之于諸葛,諸葛謂之于荀彧。
……孤雖不才,愿承周公吐哺之志,聚天下賢才共安社稷。
是為曹操之志,或為劉備之志?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
……昔光武起于南陽而平四海,今孤帶甲百萬,氣勢正盛,正待君來共襄盛舉。
荀彧心中明白。
較之曹操,顯然今日之劉備,反而更合此等恢弘氣象。
……君若肯束裝北上,孤當以心腹相待,軍國大事共參之,何必輔佐奸佞,與草木同腐?
這……
一瞬間,荀彧仿佛看到,劉備見到他來,攜帶文武,出城百里相迎的畫面。
……
諸葛亮,利用曹操送他的雞舌香,突破層層阻隔,將曹操的信送到了他的手里。
他不是在顯擺什么,而是在用曹操的話術,反勸降自己。
這一手操作,太讓人意外。
荀彧亦不免佩服,但他不能接受。
和背叛漢室一樣,他同樣接受不了背叛曹操。
他長嘆一聲,緩緩搖頭,眉宇間凝著難掩的郁色:“孔明啊,汝雖有經天緯地之智,卻怎知如今的我,早已是進退維谷,縱有肺腑之言,也難出于唇齒了……”
他欲將信放回盒中,命人封存。
卻意外發現,竹帛的背面亦有一段字。
字跡端方工整,卻無半分個人筆意,倒似那常年司掌文書的主簿,日常謄抄所用一般。
顯然,諸葛亮謹小慎微,不愿筆跡被人所獲。
但其中的內容,卻似諸葛亮親筆所書。
“許都秋深,宮墻露重。聞紫薇常遭風擾,幸有古柏護持。若不能乘風歸南,愿君勤拂枝葉,莫使霜雪侵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