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心中又是一動。
紫薇乃指代當今陛下,古柏又謂之何人?
當然是他荀彧。
原來,諸葛亮亦算出他可能無法離開許都。
乃求他看護陛下周全。
荀彧有些不解。
按說,如果陛下亡于許都,劉備正可以高舉大旗,以存續漢室皇脈為由,登基稱帝。
誰也說不出他半點不是。
那么,諸葛亮是真心的嗎?
荀彧就是這樣的人,他從來不愿將一個人想得太壞,卻亦不會將一個人想得太好。
當初力勸曹操除去劉備,便是認定其仁義之名,或為籠絡人心的權術,未必是肺腑本真。
那么現在,他的想法又如何?
自劉備脫離許都之后,曹操常恨:“未聽文若之言,至放虎歸山。”
然觀劉備成事至此,所謂之狡詐,皆為脫于絕境。
其待民待士,莫不仁義為先,赤誠相待。
聲名播于四海,為天下人所欽仰。
可見其本心,終是光明磊落,非尋常權謀之輩可比肩。
這一刻,荀彧真產生了一個想法,帶著漢帝一并投靠于劉備。
但,他還是放不下曹操。
他若行此舉,曹操必被定性為亂臣賊子,遺臭青史,萬劫不復矣。
哪怕他最終還是想做一個大漢的忠臣。
更何況,我若真帶著陛下,去投奔荊州。
到時候,劉備雖可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可有正統皇脈在側,他又如何能自安于荊蜀,而不遭天下非議?
待天下大定,他又如何和陛下相處?
還不如像現在這般,守護陛下于皇宮之地。
但諸葛亮的信,還是給了他很大的觸動。
他覺得諸葛亮似乎和他是一類的人,都愿效忠于陛下。
今后,無論曹操統一天下,亦或是劉備統一天下,都會有向漢之人,為陛下護持綱常,存續漢祚。
“孔明,放心吧,有你我在,陛下不會遭逢傾覆之危,漢室香火亦能綿延不絕。”
此乃荀彧對千里之外的孔明,遙寄的一句承諾。
……
另一側,曹沖終得許都之亂敉平之訊。
其實,在這場動亂開始之前,他就感受到了。
那他做了什么沒有?
他什么都沒有做。
翻開賈詡臨行前留給他的囑咐:“公子非儲貳之選,欲求安身,當遠避鋒芒,藏拙守愚。遇事需裝聾作啞,不探不究;兄長成事,若有需要,便傾力相助,以示赤誠。
如此,方可立身于朝堂,得蒙蔭庇,而備受重用。”
坦率而言,曹沖年輕氣盛,一如曹植一般,急于展露自己的才華。
但和賈詡,他學到了很多。
他知道自己身有重疾,又非嫡出。
父親雖喜自己,但若立嗣子,必在二哥與四哥中擇選。
賈詡曾多次向曹沖細述歷代兄弟鬩墻、禍亂家國的典故。
告訴他,千萬不要參與爭嗣之事。
而每言到此,賈詡就痛心不已。
他看到了曹家兄弟反目成仇的隱患,也知道埋下這隱患的罪魁禍首當是何人?
倘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