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涼州腹心之地!
經過兩次指揮防御戰,諸葛亮已經確信一點。
曹操還活著。
肯定還活著。
尋常之將,絕不可能將羌軍指揮得如此如臂揮使,進退得當。
兩次擊潰曹操攻城之軍。看似輕松妥當。
實際上諸葛亮也花費了極大精力,亦動員了涼州極大的兵力。
此軍必有能人指揮,亦有高智獻策。
方能使羌軍爆發出如此強大的戰力。
若非諸葛亮借助高強壁壘全力籌備,謹慎應對,恐怕他真可能就打進涼州了。
然其下一步將何往?
是續向西進,亦或掉轉鋒芒,反戈一擊?
諸葛亮目光在涼州中部反復逡巡,腦中思索著曹操所攜的兵力,目光陡然變得果決:
“西行,還是西行……”
沉吟片刻,他取一竹帛令箭筆疾書。
片刻間書畢,抬眸看向帳外:“來人!”
親兵應聲而入,垂首聽令。
諸葛亮將令箭遞給軍卒,沉聲道:“傳令龐德,速率部駐守張掖西南要隘,務必嚴防死守,不可讓曹軍余卒踏入涼州半步!具體布防事項,盡數記于帛中!”
“喏!”
“另傳張飛,攜其部眾入武威,暫候軍令。”
“遵命!”
待軍卒退下,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
估計曹操還得在高嶺之地盤桓些時日,卻不知許都今朝如何?
一封尺素信,五斤雞舌香。
不知荀彧見之,當作何感想?
那是素未蒙面之人,其人臨終亦有漢臣之名。
諸葛亮冥冥中仍然記得。
夢中曹操僭越稱公時,荀彧諫言曹操:“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當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于是心不能平,不再信任荀彧。
彼時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于譙,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諸葛亮送他那封信。
亦是給他兩個選擇。
若向漢室,未嘗非得扶持劉協,亦可來投奔劉皇叔。
倘若你堅守心中之志,非要扶持劉協,亦可好好善待皇帝。
如果有可能,攜皇帝來我荊州亦未嘗不可。
這一點,諸葛亮尊重荀彧,也理解荀彧。
作為臣子,不能因為皇帝看似愚笨無能,就對他撒手不管。
所以說,無論荀彧如何抉擇,其所能左右者,終究不過自身與漢獻帝的命運。
而諸葛亮,自會從每一種可能里,為劉備謀求最大的利益。
可問題是,諸葛亮就不怕荀彧一時沖動,真把劉協送到劉皇叔麾下嗎?
到時國有二主,難保臣子站隊,內部生亂?
諸葛亮不怕,他一點都不怕。
因為這一世,他把這一切想的無比清楚明白。
如果漢帝能安歸于荊地。
就說明曹氏再無法禮正統可言。
劉皇叔自可高舉漢室大旗,興兵北伐。
到得天下之時,皇叔仁義威德遍布四海,挽扶大廈將傾,天下人為之敬仰。
漢帝久傀于曹氏之下,未能施半分福澤于萬民。
漢帝若真心愿保漢室江山興盛萬代,讓天下人信服,自當效堯舜之道,禪讓與宗室功勞最著的劉皇叔。
到時,叔侄讓賢,必為千古美談。
皇叔以挽天下將傾之功,造福萬民社稷之德,承續漢室正統,必為世人所信服。
漢帝以高風亮節,讓辭帝位,為千古賢慈之帝,亦為萬民所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