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之局,劉備已成勝勢。
他與魏王始終還在一條船上。
此時此刻,縱有再多私念,亦必須攜手并肩,共御強敵。
斷不可為鼠目寸光之舉。
否則,天下必歸獨強。
念及此,司馬懿再次下令催促:“大軍北歸,片刻不得稍停!凡有遷延稽留者,立斬無赦!”
……
劉備大戰之時,正全力以馳援周瑜。
終未能察覺二十里之外的那股歸北之軍。
當然,他就算察覺了也別無他法。
只要司馬懿不引軍而來,劉備也不愿在此緊要關頭分軍隊調往別處。
就像井水與河水,各循其途,互不相犯。
周瑜身體虛弱,被張溫扶著翹首期盼,他迫不急的想見到劉備。
然后跪在劉備跟前,親口跟他道謝。
回想當初,他對劉備還不是這般態度。
他告誡孫權,劉備是個梟雄。
心機深遠,胸懷大志,決不甘心于人臣之下。
其能力遠勝于劉表。
若可得時機,當有朝一日將其以歌舞美女軟禁于富貴之地。
而后,請劉備麾下之將為他周瑜所用,他則帶著關張等將,為主公南征北伐,成就不世功業。
【注:出自《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周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當然,當初劉備屈身于劉表之下,還很弱小。
可令人意想不到,很快劉備就以極正的法理占領荊州,實力驟然強大,而使此事夭折于襁褓之中。
但顯而易見,當時的周瑜對劉備充滿了忌憚與敵意。
他只想盡最大可能,利用劉備的資源,為自己的主公謀取利益。
然而,周瑜看錯了一點。
當他懷著忠誠之心向孫權進言時,孫權看著眼前的周瑜,又何嘗不是在看一個野心勃勃的臣下。
因劉備為當今曹操首敵,故江東無危國之戰。
周瑜的于江東頗受猜忌,權勢越來越小。
今觀劉備舍合淝固壘,竭盡心力以救之,他豈會不因此更易初衷?
然而,他第一個等到的人,卻不是劉備。
而是太史慈。
太史慈立于馬上看著周瑜。
周瑜也看著太史慈。
他發現,太史慈多年前憂苦的臉色,今已蕩然無存。
似乎又回到了與伯符并肩為戰的曾經。
太史慈與周瑜共為孫策之友,以往亦有交情,然而叛吳時的那場大戰,讓兩人心中終有隔閡。
雖然,隨著這次合淝之戰,那隔閡已所剩無幾。
但在此相見,終有滿心之言,卻都不知如何說起。
可就在這時,太史慈身旁一員小將跳下戰馬,沖了過去。
這小將年紀輕輕,英姿俊朗,雖非勇將,但于此戰亦斬獲軍卒。
周瑜神色一恍,仿似遇見故人。
“叔父……”
他飛奔往周瑜之處,太史慈微微抬手,似有心欲攔,但想了想,還是放棄了。
任由那少年飛奔至周瑜跟前,拱手一拜:“孫紹拜見叔父……”
:<a>https://5141e448d.xyz</a></p>